2020星火行动·大国农情丨中化农业泗县MAP服务中心:高梁订单农业让农户走上致富路
人民文旅 2020-10-14 宋瑞

农民最头疼的是什么?种植?技术?其实都不是。他们最头疼的是销路及没有议价权,种多的大蒜烂在地里没有人收,种出来的土豆几分钱一斤。想要解决这一痛点,最可行的方式,就是让农民根据订单进行种植。

10月,“2020星火行动·大国农情”行动小组来到了安徽宿州泗县,对先正达集团中国旗下中化农业MAP在当地推行的高梁订单农业模式进行了探访。

泗县是皖北的农业大县,近几年,为了促进农民承包土地化零为整,泗县探索“一户一块田”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当地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和大豆,红高粱并非传统粮食作物。中化农业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和贵州一家酒厂签订高梁订单,再通过泗县MAP服务中心和当地种植大户合作种植红高粱,2020年的规模达到12000亩。“这个规模是逐年递增的。”先正达集团中国MAP与数字农业事业部MAP粮作苏皖省区运营总监周海庭表示,“我们今年保底收购价是1.8元一斤,比普通高粱价格高四五毛。”

泗县MAP服务中心内,一辆大型卡车正在装载烘干的红高粱准备运往贵州。“泗县虽然没有大规模种植高梁,但试种后效果不错,各项检测指标满足客户需求”。服务中心还特设了烘干车间,“为了方便农户而设,农忙时节,收完高梁赶着种小麦,高梁运至车间可以快速烘干。”

农民多保守,多年以来,习惯了玉米或大豆和小麦轮作,不敢轻易接受改种高梁。泗县MAP服务中心虹粮服务站站长刘玉春是中化农业MAP在当地的合作伙伴,在本地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他找到屏山镇大李村书记郭飞,郭书记比较开放,在自家和流转来的200多亩土地上种植高梁,郭书记第一年试种后,每亩收益多了四五百元,村民开始嫉妒,为什么当初不带着他们一起种?这种“嫉妒心”让后来的合作变得更加容易。“高梁抗旱耐涝,产量高,单价也高。”高粱和小麦轮作,比原来的一麦一豆的收入有了显著提高,种植高梁的农户也越来越多。“预计明年的种植面积有5000多亩,占了全村14000亩的近1/3,同时还会辐射到其他村庄。”

大李村的68户贫困户都积极参与到高梁种植中来。苏学斌就是其中之一,他家有五亩地,跟着郭书记种了高梁后,收入有了明显增加。在收入增加的同时,中化农业还给当地贫困户补贴种子和飞防,种植成本也有所降低。苏学斌表示,他明年会再种一百多亩。

泗县农村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农业从业人员中,五十岁以上占大多数,新型职业农民力量不足。刘玉春表示,他在寻找种植大户时,找到了一位返乡的年轻人——杨猛。杨猛是丁湖镇向阳村村民,之前在浙江打工,后来由于父母年纪大,决定带着孩子和妻子返乡务农。父亲并不太同意,觉得回乡务农丢人。杨猛回乡后租用一些土地,最初开始种大棚,种蔬菜,由于本地市场销售,不仅没赚到钱,还亏钱。后来杨猛听说了中化MAP服务中心推广订单农业,主动找到刘总表示愿意合作,有了高梁订单后,杨猛开始种植高梁,他目前承包的土地有1400亩,年收入四五十万。基本上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播种、飞防和收割,杨猛拿出自己的手机,指着中化智农系统给我们演示,如何通过手机看天气、病虫害和成熟度。“比父辈种地轻松很多。”

收割机在地里忙碌着,一边收割一边脱粒,杨猛母亲跟在收割机后捡着高梁穗。杨猛说,“我基本不让父母下田了,他们喜欢就来田里转转,不喜欢就在家里待着。我会再租一些地来种高梁。”看到杨猛作为新型农民职业转型成功,父母和妻子都不再说什么。

在夕阳的余晖里,杨猛的女儿在地头玩耍,想来,她记忆里的农事活动和杨猛记忆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是不同的。

乡村的希望就是埋下一颗颗种子,让更多年轻人返乡。


来源:人民文旅

责任编辑:宋瑞

本文章版权归人民日报人民文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人民日报人民文旅】遵循行业规范,所有转载稿件均已标注作者及来源,不代表本站观点;原创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本站观点;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获得转载授权后请注明作者以及来源为“人民日报人民文旅”,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投稿可能会经过编辑修改或补充。 

编辑: 人民文旅
审核: 人民文旅
评论
请先 登录 后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
人民文旅融媒体平台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