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千年文脉“润”千年之城
中国文化报 2024-04-16

今年是雄安新区设立7周年。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调研,为雄安发展把脉定向。“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河北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推进雄安新区文物保护及考古工作,千年文脉传承愈发清晰,厚重历史底蕴为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力量,托起千年之城的精神脊梁。

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区设立。一个多月后,雄安新区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站揭牌。截至目前,联合考古队共勘探面积682万平方米,出土文物4000余件,年代跨度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至宋、元、明、清时期,南阳遗址、古贤遗址、城子遗址、雄州古城、安州古城、新安古城、鄚州城和古州城8座古城遗址从历史走进现实,走进大众视野。

“《雄安新区文物保护专题报告》作为全域探查成果之一,详细记录了文物遗存分布数量、特点、范围及保存状况,为新区整体规划和文物保护提供了一手材料和科学依据。”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介绍,雄安新区起步区考古前置工作为完善“土地收储考古前置”制度提供了“雄安经验”,对河北考古工作起到了积极的示范效应。

先地下、后地上,先考古、后建设。如今,雄安新区雏形显现,工作重心转向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并举。回看建设进程,每一步都和考古同频共振。服务京雄高速公路、截洪渠二期、北京科技大学雄安校区、雄忻高铁等重点工程建设,容城张市南遗址、西河墓地、容城郭村墓群、仇小王遗址等先后进行考古发掘。

距离雄安新区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站不远,南阳遗址发掘现场的工作人员正在不停地忙碌。作为迄今雄安新区考古发现最早的城市文明,这里出土的“西宫”铜壶、铜鼎、“易市”陶文陶片等文物,让考古工作者寻觅到了燕国的历史踪迹。

考古研究过去,更是着眼未来。“南阳遗址实证了雄安新区的千年历史文化,进一步探索城市聚落演变与生态环境互动过程、生产发展模式,对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雄安新区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站负责人雷建红介绍,日前,该站已经开展南阳遗址第二地点汉代遗存动物考古研究工作,通过复原当时的生态环境,探寻古人重点宜居区,对雄安新区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古州、鄚州城址考古,凸显依水而建的城市布局的古代智慧;双堂、城子遗址考古,多视角探讨白洋淀文化经济等城市风貌……目前,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已经开展了10项专题考古工作,开放合作、科技运用、理念创新等让雄安考古备受关注。

雄安新区作为科创之城,科技在考古领域的应用已经比较普遍。航拍、航测、RTK测绘、GIS系统、三维扫描和影像重建测绘等技术手段让考古更加高效。如何以新质生产力赋能考古工作高质量发展?张文瑞表示,河北考古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文物遗存分级保护理念等在雄安新区的探索利用,将为河北乃至国内考古工作提供宝贵经验。

厘清雄安新区历史文脉,千年故事不断涌现,激发了大众文化自信。如何更好地解读雄安文明,让文物“活”起来,汇集共建新区发展力量,成为雄安考古人的使命之一。

考古工地搭建大棚、铺设人行步道……为方便群众近距离感受雄安文物遗存,自2018年起,南阳遗址向社会公众开放。“看看自己生活的地方究竟埋藏着哪些璀璨的历史文化,在自豪感之外,我内心还有一种莫名的力量感。”从事文旅活动策划的安新人高会良表示,走在容东片区街道,感受日新月异的变化,他对未来充满信心。

文脉永续,离不开一代代青少年的保护和传承。据了解,依托考古现场及出土文物,雄安新区积极推进考古进校园,开展公众考古活动。考古体验、文物修复等不仅增长了孩子们的知识,更传递了“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如今,在雄安新区,不仅多条道路绕行考古遗址,道路命名也大有讲究。围绕“乡愁文化遗产”,保留古树、古建筑、古牌坊,古今交融的雄安特色风貌建筑深得群众赞许……文脉融入千年之城,诉说着过往,并深刻影响着未来。未来的千年之城和过去的千年之城在这里共同“约定”,携手共赴千年之后的无限美好。

编辑: 田宇
审核: 谷文杰
评论
请先 登录 后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
人民文旅融媒体平台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