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 玉雕作品的收藏之道
人民文旅 2020-09-02 宋瑞

上至皇帝的传国玉玺,下到寻常百姓的平安扣,玉器的收藏之风千年不绝。但是到底什么样的玉雕作品值得收藏,这必定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有的藏家只收藏大师籽料作品,有的藏家只收原石,有的藏家只收古玉,不一而足。而对于普通玉器爱好者来说,只要把握住三个大方向就基本走在了玉雕作品收藏的光明大道上了。

方向一 看材料价值

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和田玉”。即便是完全不懂玉的国人,大多也听过这个词。由于历史的传承,会潜意识里对“和田玉”这个词产生“高大上”的感觉。其实“和田玉”在法律意义上,仅仅是一类石头的统称,透闪石成份占98%以上的石头都可以被称为和田玉,这是国家标准。

接下来要看的是颜色。所有的玉石都是天然形成的,严格意义上说,无论是河床上的还是山体里的都没有绝对的高低贵贱之分。但是,颜色纯正则是最基本的要求,白玉必须白,碧玉必须艳,墨玉必须黑。如果一块白玉石料里夹杂着很多黑点,自然品质就要低一档。不过凡事都要有度,过犹不及。很多俄罗斯出产的玉料比新疆顶级籽料还要“白”,但市场并不认可,就是因为过度了。

比较颜色之后就要看细度和油性。细度指的是细腻程度,是白玉重要的品质评判指标,也是手感差别和外观差别的重要原因。需要注意的是,细度并不等于密度。由于是天然形成,所有和田玉内部的纤维结构都是不规则的,如果用强射光观察玉石,就会发现有的部位紧密,有的地方粗糙,很明显会看到玉石内部颗粒的细腻程度。越是细度好的玉料,内部越是干净整齐。

而油性则是另一个维度。大名鼎鼎的“羊脂玉”,就是通过“羊脂”这个词来表达了玉石的颜色和油性。必须要明确的是,“油性”并不是真的会摸出油,而是视觉感觉,是光学上的一种“漫反射”现象。当光线射到玉器表面,凹凸不平的表面结构会反射光线至四面八方。油性就是对光反射的能力。和田玉的光泽很柔和,没有强光的晶灵感,也没有弱光的蜡质感。所以有“温润如玉”之说,一般而言,光泽油润者市场价值较高,光泽干涩者价值偏低。

不能忽略的是“产地”。严格意义上说,和田玉并没有产地概念,都是大自然通过万载千年天然而成。但由于实际市场已经将产地作为玉石原料价值评价的重要依据,故入乡随俗。一般而言,在目前市场价值上,新疆料好于青海料和俄罗斯料;而在质地上,籽料好于山料。不过,对于普通收藏者而言,一定要注意,任何标准都不是绝对、单一的,对于玉料的判断要汇总以上多点进行综合判定。

最后要重点分析风险,这是重中之重,尤其是面对市场上的作假产品更要小心防范。由于近几十年玉石收藏市场的不断升温,对于原料的需求也是一路攀升,尤其是白色籽料早已进入供不应求的状态。于是,作伪大量出现。将山料磨圆后染色,冒充带皮籽料出售是常见的做法,加之作假工艺的提高,不具备专业知识的收藏者很难辨别。面对这种情况,普通收藏者切莫偏听偏信,可靠的方式就是去国家级鉴定中心去检测,现在的检测技术完全可以在不损害玉料本身的情况下鉴定出玉料的真身份,且鉴定费一般在几十元左右,适合藏友以此作为可靠的判断。

方向二 看艺术水平

“玉不琢不成器”,如何“琢”,将极大的影响玉器最终的价值,工艺毫无疑问是衡量玉雕艺术极为重要的标尺。

玉雕艺术相较于其他艺术形态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便是彻底的唯一性。从原材料到艺术实现,在两层维度上都具备着唯一性,这种唯一性背后的使用价值、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都是通过玉雕艺术家的创意和技艺来实现的。

于是,创意就成了评价玉雕艺术品的首要标准。玉石原料的性质、大小、颜色都考验着玉雕师的战略设计能力和细节执行技法,既要体现玉石本身的自然之美,又要提升原料属性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具体的技艺层面,造型自然生动,布局合理有序,章法有疏有密,讲究一气呵成而不是来回修改。同时对于颜色纯净、质地优良的原料,就像国画一样,艺术家要擅于留白,而不是一味强调繁琐渲染复杂。 

方向三 看文化层次

任何艺术创作都能反映出艺术家的情趣和文化,而文化价值正是中华玉文化最核心的体现,外在的原料、造型、雕工都是为了彰显作品最终的精神内涵才变得有价值。

纵观历史,无论是早期和氏璧背后的完璧归赵,还是刘邦送出玉斗背后的鸿门宴,亦或乾隆大玉山展现的大禹治水,还有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金镶玉的奖牌设计,中国玉文化早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名片之一。因此,一个玉雕作品能否在能工巧匠的雕刻下融合传统文化,展现独特的文化方向,便成为了玉雕作品是否值得收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编辑: 人民文旅
审核: 人民文旅
评论
请先 登录 后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
人民文旅融媒体平台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