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重启戏剧节,谁给了乌镇“做梦”的勇气?
人民文旅 2021-10-28 郭峰


IMG_257

乌镇戏剧节戏剧集市,图片来源:乌镇戏剧节主办方提供
黄磊的备忘录上详细地写了他对乌镇戏剧节戏剧集市的最初构想,“从疫情走过来,我希望做一些事情让乌镇变得更有活力,更有人气。
疫情给旅游业带来的损害不置可否,乌镇也不能幸免。也正是因为疫情,原本应在去年举办的第八届乌镇戏剧节也推迟到了今年。在外界看来,这种经营不理想的情况下,选择重启第八届乌镇戏剧节无疑是“危大于机”。
但是,对于乌镇戏剧节的发起人陈向宏来说,尽管这个江南小镇已经“名利双收”,肩负着不少“殊荣”,乌镇戏剧节还是特立独行、不可替代的存在。
IMG_258

陈向宏,图片来源:乌镇戏剧节主办方提供
“我们坚持在疫情许可的情况下继续重启第八届乌镇戏剧节,展示了我们‘小镇办大节’的雄心和魄力。乌镇戏剧节已经成为乌镇最闪亮的一个文化IP、品牌。如果乌镇的小桥流水人家是美好生活的常态,那么乌镇戏剧节就是更理想化的一种生活状态。我们更应该不忘初心,继续把乌镇戏剧节这个文化品牌打造好。”陈向宏声音不大,却坚定有力。
10月15日至10月24日长达十日的戏剧盛宴,乌镇成为所有戏剧人的造梦空间。23部共计64场特邀剧目演出、18组共计60场青年竞演演出在乌镇西栅的十余个剧场精彩上演,2000余场古镇嘉年华表演,10场小镇对话、5个戏剧工作坊、10场朗读会以及贯穿9天的戏剧集市……
IMG_259

聚艺成节:看戏、做梦、狂欢的“造梦场”
罗涣涣是此次参加乌镇戏剧节的一名青年演员,乌镇戏剧节期间,人民文旅拍摄到一段他在街头表演的视频,在网络受到好评,视频播放量逾300万,收获网友点赞9.4万。
IMG_260
罗涣涣告诉人民文旅,“之前在乌镇拍摄的真人秀节目《戏剧新生活》给了我很大的影响,我最喜欢的就是‘养鸡场的故事’,当小兰看见大海的时候,我泣不成声。那种不顾一切的勇敢和热爱让我又看到了自己的初心。从那个时候开始,乌镇便成了我梦想的地方。乌镇戏剧节汇聚了许许多多的小兰,大家都带着热爱而来,这是一种罕见的盛况,所以我做了一部关于热爱,关于戏剧、生存的戏剧来到了乌镇。”
短短十天的时间,罗涣涣参加了三个工作坊,演了十六场戏,“在乌镇的日子就像一场梦,在这里没有太多浮躁的想法,有的只是享受艺术,回归生活。演出之余,我看了十几部戏,每一场都会有惊喜。这里有顽皮的小孩,有趣的大人,有把玩笑当真给我转钱的游客,还有给我加油的朋友们……”
对于像罗涣涣这样的青年演员来说,这场梦不仅点燃了他们内心的种子,也带给他们更多的能量去走未来的路。
参与此次乌镇戏剧节演出的笑果文化旗下脱口秀演员杨蒙恩坦言:“ 来演不如来看!乌镇给大家营造了一个‘戏剧乌托邦’, 乌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随处可见艺术家在街头表演,乌镇给热爱戏剧的人提供了很好的舞台。这次来参加戏剧节,绝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排练、演出,几乎没有机会去逛去看戏,这也是我此行最大的遗憾。”
“在乌镇戏剧节,你会发现到处都是舞台,是救赎,是热爱。这里把梦想掰开了、揉碎了摆在明面上,是贪婪、释放、狂热、微光……在这里,每个人都是大艺术家。”参加完乌镇闭幕式以后,媒体人超超在朋友圈写道。
即便是黄磊也不曾想到,当年因自己拍摄电视剧《似水年华》而名声大噪的景区,多年以后成为了众多文艺青年和热爱戏剧者的狂欢之地,来自世界各地的戏剧演员汇聚在此,一个街角、一次转身,都是一段难忘的表演……
陈向宏始终带着使命感前行。“我一直坚持保持乌镇戏剧节的美好、纯粹性,它不是一个商业活动,而是属于小镇的艺术活动。我想告诉世界,乌镇没有掉在时代的背后,我们依然是这个时代最好的文化、最好的艺术、最好的精神小镇的倡导者。”
在他看来,社会在发展,文化也越来越变得更多元化,乌镇戏剧节不是一个剧场性的戏剧节,而是一个融入在小镇生活中的戏剧节。艺术和生活、环境、自然、历史、文化的这种融合,就是艺术生态。
“所以我希望我们的小镇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拥有这种气质。戏剧节让乌镇的气质变得不一样。很多外国人不是因为知道乌镇旅游才了解乌镇,而是通过戏剧节了解的,这是文化的效益。”谈及乌镇戏剧节,陈向宏目光炯炯。
如今,这座江南小镇不仅是看戏、做梦、狂欢的“造梦场”,也成为了中国戏剧文化的一个特定符号。
IMG_261

疫情之下,突出重围
就在乌镇戏剧节开幕的前夕,陈向宏发布的一条微博引起了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IMG_262
正如陈向宏所说,比起疫情前,乌镇2021年国庆黄金周的恢复情况不到疫情前的五成,人们的“出游热情”大多投向了不需要真正花钱的开放街区和公园,真正的“旅游消费”的热情还远未回复,也称不上“报复性反弹”。疫情得到彻底控制、人们的消费信心恢复前,“假期一过,旅游业依然要进入难熬的冬天”。
在外界看来,这种经营不理想的情况下,选择重启第八届乌镇戏剧节无疑是“危大于机”。尽管全国旅业尚未走出疫情的阴霾,从网上售票、受关注程度来看,此次乌镇戏剧节的影响力不亚于前。“这次是疫情态势下很意外的高潮。”这是陈向宏对于此次乌镇戏剧节的评价。
闭幕式上,陈向宏发表感言:戏剧之神一直眷顾着乌镇,八年来共有8000多名的戏剧青年参与了青年竞演,今年我看到了历届的青年竞演选手带着作品成为了本届的主演、导演,乌镇已经有1300年的历史,等到1400年时,乌镇也将永远和戏剧相伴,永远与大家相伴,这也是发起人的共同理想。
感受到压力的不止是陈向宏,在谈到今年戏剧节的整体样貌时,乌镇戏剧节的发起人之一赖声川用“考试交卷”来形容。没有国外剧目的乌镇戏剧节,并且观众不能“face to face(面对面)” 地观看,这对于戏剧节在内容的呈现上无疑是个不小的挑战。
IMG_263

赖声川,图片来源:乌镇戏剧节主办方提供
 “因为全是国内的剧,有点像考试交卷了。”赖声川表示,“没有国外剧目的乌镇戏剧节,反而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这样一来,正好也给我们机会停下来看一下,我们现在国内的整个戏剧成长到了什么程度。”
在乌镇戏剧节的发起人孟京辉看来,乌镇戏剧节向来以国际性、专业性、还有当代性为突出特点。“虽然说国际的作品没有了,但不见得国际性就没有了。比如《红与黑》等一些经典改编剧目就很有国际性,它的水准和眼光和胸怀应该都是国际的。如果说乌镇戏剧节的剧目排列在坐标轴中,X 轴代表力量的、写实的、实在的存在,Y 轴代表实验性的、先锋性的、个人的东西,你就发现这个坐标轴都被充满了,国内老中青三代的所有戏剧人们都聚集到这里,把他们的能量都能展现在这里。”
IMG_264

孟京辉,图片来源:乌镇戏剧节主办方提供
孟京辉用典型的孟式口吻用力地表示,“可真是‘疯’了!”他解释道,“疯”其实就是想象力的生发,这也是每个艺术工作者生活的常态。
黄磊认为,戏剧节应该有它的外延。除了剧场演出,乌镇戏剧节应该有属于它的生活方式。戏剧是严肃的, 它让人与人之间产生距离,剧场本身也是杜绝社交的,但在同一磁场内的人们又在内心建立了交流的桥梁,戏剧集市就是这座看不见的“桥”。
IMG_265

黄磊,图片来源:乌镇戏剧节主办方提供
IMG_266

不惧竞争,我们需要更多的“乌镇戏剧节”
IMG_267

乌镇风光,图片来源:图片来源:乌镇戏剧节主办方提供
乌镇戏剧节取得的佳绩也拉开了文旅领域的“艺术节”大潮序幕。以艺术节展为旅游助力、为品牌增值,为游客和观众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综合体验,给行业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也为后网络时代的线下内容竞争,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性。从此以后,各种形式的戏剧节、音乐节等等的轰鸣声在中国大地上此起彼伏。
对此,浙江旅游研究院执行院长、文旅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院委员张晓峰指出,“对于文旅项目而言,艺术节对于项目的业态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和完善,除此之外,艺术节的吸睛、吸金能力也让各大文旅项目‘垂涎不已’。对于各地政府、商业品牌来说,举办艺术节都是非常好的宣传推广手段。这也是近年来,全国各地乐此不疲‘造节’的原因。”
但实际上,热闹的背后,办好一场戏剧节并没有那么简单,张晓峰强调,“乌镇戏剧节成绩突出主要归功于以下几点:其一,乌镇戏剧节的定位即是文化活动,摒弃了商业性质;其二,戏剧节的专业团队与乌镇景区团队的配合默契,各司其职,这种团队的契合度是非常稀缺的;其三,在乌镇戏剧节举办之前,乌镇景区做了很多铺垫工作(包括剧场的改造等等),量身定做给观众带来的是极致的体验;最后且最关键的一点,乌镇的经营情况一直非常良好,有足够的财力、物力、能力来支撑乌镇戏剧节的运作。
出人意料的是,在黄磊的观念中,风靡全国的“造节”趋势并没有给乌镇戏剧节带来危机感,反而带来了更多的期待,“过去几年许多的文旅项目也在做节,但有些就突然不见了,我希望更多的节都在办,都办得好,但是发心一定要对,我们热爱艺术,热爱戏剧,希望严肃的东西可以影响更多人。”
来源:人民日报人民文旅(微信号:people-wl)

编辑:李楚薇
商务合作

电话:010-65367418

email:liuyunfei@rmwl.cn

QQ:329612729

编辑: 人民文旅
审核: 人民文旅
评论
请先 登录 后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人民文旅融媒体平台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