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甘肃最大的机遇在于“一带一路”。甘肃省委十三届十四次全会布局加快建设“一带一路”上的大通道、大枢纽、大平台。甘肃文化和旅游要先行,要抓落实,着力构建敦煌文化制高点,打造丝路旅游枢纽站。
甘肃发展与丝绸之路的兴衰息息相关
丝绸之路的复兴关乎中华国运。历史上,甘肃曾因丝绸之路的繁荣而兴盛,因其衰败而贫瘠。
1.汉唐繁荣。自汉武帝开通丝绸之路、设“四郡”据“两关”后,甘肃一度繁荣。《汉书·张骞李广利传》记载“使者相望于道,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唐代诗人岑参诗句“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旧唐书·地理志》记述“元宵灯会长安第一、敦煌第二、扬州第三”,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赞“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等,均印证了当时甘肃作为丝绸之路黄金段的繁华。
2.明清衰落。明清以来,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落。甘肃远离国家经济重心,少有国际贸易,加之气候干旱、战乱频仍,遂成为闭塞之地,陷入贫困之境。晚清陕甘总督左宗棠曾疾呼的“陇中苦瘠甲于天下”,是这一时期甘肃的真实写照。
3.新中国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地处陆上丝绸之路黄金段和“一带一路”枢纽位置的甘肃,再度迎来黄金发展期。
甘肃“软实力不软” 硬实力待提升
甘肃省历史文化悠久,正在加快旅游强省建设。
1.软实力不软。甘肃省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古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拥有7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居全国第二;拥有除海洋和岛礁以外的所有地形地貌,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度位居全国第五位。
2.硬实力待提升。2010年到2020年,甘肃省GDP总量从3000多亿元增长到9000多亿元,纵向比逐年攀升,横向比仍在全国靠后,可见甘肃省发展底子薄,追赶难度大,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实力弱,经济硬实力有待提升。
3.反弹琵琶,软实力变硬实力。甘肃省十大生态产业中,文旅产业已是首位产业。“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接待游客13.2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995亿元,接待游客人数和综合收入年均增长24%和30%。“十四五”规划中,文旅康养产业是六大千亿级产业之一,文旅产业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十四五”期间,甘肃将努力建设文化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文化旅游强省,要把文旅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甘肃文化和旅游行业“反弹琵琶”“跳起来摘桃子”,能跑多快就跑多快,能做多大就做多大,为全省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构建敦煌文化制高点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调研座谈时强调,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同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果。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构建敦煌文化制高点,成为我们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
季羡林先生曾在1986年《红旗》第三期撰文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此外,敦煌拥有莫高窟等标志性遗存以及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使得敦煌更具构建文化制高点的优势。
甘肃文化和旅游要站在“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的高度,构建敦煌文化制高点。
1.文物保护是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进步应负的责任。莫高窟是敦煌的灵魂,它集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佛教文化于一身,保存了公元4世纪到10世纪的洞窟735个,彩塑3000余身,壁画4.5万平方米,是世界上所存规模大、历时长、内容丰富的艺术宝库,是世界文化遗产。敦煌文化又是百科全书式的文献宝库。藏经洞中珍藏的5万余件古代文书(敦煌遗书)和悬泉置遗址发现的3.5万余枚简牍,所记述的历史时间之长、领域之广泛、内容之丰富,为世界所罕见。
我们要秉持真实、完整、可延续地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理念,以“不改变原状”为原则,以“数字敦煌”为创新手段,正确处理保护管理与旅游开放的关系,持续落实《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编制新的《敦煌莫高窟保护规划》,加快实施敦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基地、文化遗产保护国家研究中心、莫高窟游客服务体验中心“一基地两中心”等建设项目,既着眼于当代,又面向未来,既保护莫高窟本体,又保护历史留存的人文和自然环境,树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
2.敦煌学研究是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把敦煌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努力掌握敦煌学研究的话语权。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的背后,蕴含深刻的哲学思想,由于敦煌文化多元交流融合,更注重人精神世界的探索,更注重人思想意识的开掘和心灵的塑造;蕴含观照现实的人文精神,处处体现了对现实世界的关怀,注重生活实践,追求人生幸福;蕴含崇高唯美的价值理念,所有壁画、彩塑都庄重典雅,传递出人类对美好事物的共识,倡导对美的追求,对美的向往;蕴含守正向善的道德规范,敦煌壁画的主基调和形成的氛围是健康向善、从容乐观、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
新时代,要彻底改变“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状况,须全国一盘棋,加强中外交流,全力构建敦煌文化制高点。甘肃要做敦煌文化研究的原点、圆点和支点,发挥属地作用。通过对敦煌文化的深入挖掘,揭示中华民族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如敦煌文献中存在大量非汉语文献,以及回鹘文、于阗文和粟特文等已经消失的语言,这些语言与汉语文献的共处、交流,反映了中华文化昌盛带来的磁吸效应;展示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文化胸怀,如敦煌自设郡后,儒学教育使得敦煌文人代出、雅士不绝,同时佛教与道教长期并存,其他宗教如祆教、摩尼教、景教和伊斯兰教等在特定的民族文化圈内融合发展;增强中华民族集大成者的文化自信,如敦煌石窟几乎每窟皆有乐舞形象,从早期对印度、西域风格的模仿,到隋唐以后形成气势恢宏的民族化新风尚,体现了中华民族集成创新、自信恢宏的气度。
3.数字化创新是捷径。创新运用数字化的新技术、新手段,加强敦煌石窟资料整理、保护修复和遗址管理,可以少走弯路,提高效率;与旅游融合发展,展示和再现敦煌文化胜景,讲好丝路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可以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做好数字化回归,推动数字化共享,让更多文物走出石窟、走上展线、走向世界,把敦煌承载的文化胸怀、文化力量充分释放出来。要运用新媒体平台,让全球用户通过数字化技术足不出户就可以感受敦煌的全貌,让大家有机会通过重新编辑、重组敦煌的各种文化符号,参与到对敦煌文化的创新和传承中来,参与到共建“一带一路”中来。
4.国际化交流是坐标。数千年来,敦煌处在被誉为“世界文化的大运河”丝绸之路的枢纽位置,为“华戎所交一都会”。敦煌艺术和文献本身是国际性的,敦煌学从诞生以来就是国际性的。只有发扬“丝路精神”,把敦煌文化放在中国史、欧亚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的大背景下,构建敦煌文化制高点才能显现其价值。要抓住共建“一带一路”机遇,利用敦煌文化独特优势和地位,以国际化视野建设“敦煌学研究高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调动国内外资源保护和研究敦煌文化,广泛开展国际性展陈活动和文化交流对话活动,全面提升敦煌文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人民的感染力,以民心相通促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
5.“莫高精神”传承是保障。敦煌壁画生动反映了历朝历代敦煌人的生产生活、民俗节庆、婚丧嫁娶等风土文化。敦煌文献中反映了敦煌商业文化的契约精神。敦煌文书印证了敦煌地区异族通婚、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敦煌文学”是章回体白话小说的雏形。悬泉置汉简记载了丝路驿站的履职情况。正是2000多年来官方的、民间的,中原的、西域的各色人等汇聚敦煌,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敦煌文化,协力传承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为代表的敦煌人“择一事、守一生”,创造了“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让敦煌莫高窟重新焕发熠熠光彩。
打造丝路旅游枢纽站
传统意义上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到罗马,全长6440公里,其中1650公里在甘肃境内。西汉在甘肃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东汉增设金城郡(兰州),并配套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的驿传系统和五里一燧、十里一墩、卅里一堡、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也是唯一延续至今的城市群。敦煌附近的悬泉置,是丝绸之路上有记载的80多个驿站中,唯一出土保存完整的遗址和3.5万余枚汉简的丝路驿站。2000多年来,甘肃特别是河西走廊因其战略通道和枢纽地位,影响甚至决定了中原王朝的兴衰。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加快推进,甘肃省承东启西、北拓南向的枢纽地位越发凸显。
1.打造丝路旅游城市群。汉唐盛世以来设立并随丝绸之路兴盛的甘肃城市群,至今仍然是“一带一路”上较为集中并不断繁荣发展的城市群。河西四郡的敦煌、酒泉、张掖、武威,万里长城西起点的嘉峪关,世界镍都金昌,黄河之都兰州,文明肇启的天水,像散落在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串点连线、血脉相通。在新时代,甘肃立足省内、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进一步规划,复兴丝绸之路,唱响“交响丝路·如意甘肃”品牌,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勃兴丝路旅游城市群,完善产业链条,实现高质量发展。
2.联通“陆丝”“海丝”“空丝”。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成渝都市圈经“西部陆海新通道”对接陆上丝绸之路,南来北往最近的路线和必经的通道在甘肃。
近年来,甘肃创新“客运+旅游”“航空+旅游”等引客入甘模式,打造“环西部火车游”和“空中丝绸之路快线”线路产品。其中,“环西部火车游”打通省内敦煌到陇南12个站点,贯通陆上丝绸之路黄金段;开行“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专列,实现西北丝绸之路与西南丝绸之路的对接;形成环西部九省区市的“陆上邮轮”大环线,联通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目前已累计开行专列170列,组织游客15.0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8亿元。“空中丝绸之路快线”开通运营“杭州—恩施—兰州”“南京—延安—兰州”等航线,推出“飞天号”“如意号”等航班,与鄂浙苏等省签订文旅跨省合作协议22份。下一步,将突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以及东南亚、中西亚,构建“一带一路”旅游大环线、快通道,进一步迈向丝路旅游枢纽站目标。
3.搭建网上丝绸之路。发挥好兰州大学旅游大数据重点实验室的龙头作用,深化与腾讯等企业合作,升级“一部手机游丝路”综合服务平台,推动甘肃全域智慧文旅及文创IP体系化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整合碎片化的旅游目的地,着力打造网上旅游营销枢纽,让更多游客特别是年轻一代认识甘肃、了解甘肃、走进甘肃。
放大文化和旅游业综合效应
1.抓消费。“旺丁不旺财”是甘肃省文旅市场的短板弱项,主要原因是消费点少质量低。2019年全省接待游客3.74亿人次,综合收入2680亿元,人均消费仅717元,低于全国人均消费水平。甘肃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要由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开发参与式、体验式的城市、景区和乡村消费项目,发展夜间经济,做热淡季旅游,有效提升旅游弹性消费和二次消费比例。
2.抓产品。突出“产品为王、市场为王”,由“卖资源”转向“卖产品”,变“美誉度宣传”为市场导向产品驱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品牌景区,开发演艺、研学、康养、自驾游等文旅融合业态,打造科技类、创意类、文化类等项目,推动甘肃省丰富的自然遗产、人文遗产、民俗文化、红色文化转化为符合市场需求、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文化和旅游产品。同时,依托“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环西部火车游、空中丝绸之路快线等线路产品,“走出去”“请进来”开拓市场。
3.抓演艺。演艺是文旅融合的优选结合点、较快增长点。传承敦煌文化、丝路精神,继承创新复排如《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精品力作;文旅融合,创排《又见敦煌》《回道张掖》《天水千古秀》等景区驻场演艺;以人民为中心,推出话剧《八步沙》、歌剧《达玛花开》、陇剧《大禹治水》、综艺《相约千年》、秦腔《肝胆祁连》、儿童剧《大豆谣》等一批反映时代、体现甘肃成就的现实主义作品。常态化、便民化做好“春绿陇原”惠民文艺展演,促进城乡群众“富了口袋富脑袋”。
4.抓招商。要跳出甘肃发展甘肃,把甘肃的资源优势与国内外的资本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结合起来。树立事业靠产业、产业靠企业、企业靠项目的观念,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扬“店小二”精神,政企合作招大引强,营造亲商、稳商、富商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服务环境。积极搭建省内外合作平台,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把客流、企业和项目引进来。以项目为支撑,推动文化事业繁荣,文旅产业提质增效。
5.抓节会。敦煌文博会和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是甘肃文化和旅游走向世界的“中国品牌”,被文化和旅游部赞誉为文旅融合的典范。打造敦煌文化制高点和丝路旅游枢纽站,要以文化为先导,以旅游为途径,创新“一会一节”办会模式,扩大国内市场,开拓境外市场,促进经济和社会效益双提升。(作者:陈卫中 系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