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野赛惨剧下的白银:一座努力转型的城市遭遇意外狙击
极目新闻 2021-05-25 郭峰

白银,别称铜城,是甘肃省辖地级市,大兰州经济区的核心区和兰白都市圈的副核心。以贵金属命名的白银市,曾入选“2018畅游中国100城”。

上世纪50年代,白银依靠有色金属矿产,成为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生产基地。至改革开放时期,白银已探明的铜资源濒临枯竭。2008年,白银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典型资源枯竭转型城市。

多年来,白银市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完成了城市转型。

但2021年5月22日,一场导致21人死亡的山地越野赛惨剧,将白银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辉煌

白银,这个以贵金属命名的城市。城如其名,真的曾是遍地金属矿产,产铜,产铝,产铅锌矿。

的士司机王师傅自幼生活在白银市,他的父亲曾是白银公司员工,王师傅和父亲完整地见证了白银公司的辉煌。

白银有色金属公司成立于1954年,简称白银公司,是中国“一五”时期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还是我国过去重要的有色金属生产基地。

作为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祥地,白银曾创造了铜硫产量、产值、利税连续18年全国第一的辉煌业绩,被誉为中国“铜城”。

在改革开放初期,白银公司的铜产量占据着全国铜产量的一半。王师傅回忆,“当时职工看病没人去市人民医院,都去职工医院。从托儿所到高中都有子弟学校,白银市的人想进来都得托关系、走后门,厂矿子弟没人想过去市里的学校。”

据白银市志记录,1951年,地质部641地质队到白银进行矿区普查。在这里,他们先发现了黄铁矿,紧接着又勘探到了铜矿。

1956年7月,白银公司进行3次矿山大爆破。天南海北的年轻人们响应号召,背井离乡来到白银公司就职。戈壁滩上整日灯火通明,厂房和市区逐步建设起来。

苏联专家的援建加上全国各地务工者的加入,白银公司露天铜矿以飞快的速度开采。

1966年3月,邓小平视察白银时说:“你们这里是艰苦奋斗,艰苦奋斗就成为了一种白银精神。”彼时,正是露天矿的鼎盛期。

王师傅说,当时在白银人中流传广泛的一句话是:“军队每打3发子弹,就有一发是白银公司贡献的。”

1984年,露天矿闭坑,采矿业转入地下。1985年,白银恢复建市。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展开以有色金属、化工、能源等为重点的大规模开发,促进白银产业结构多元化,第三冶炼厂达到鼎盛。

白银市民李先生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在那个年代,人们对于进入白银公司趋之若鹜。

“在那里有最好的福利,有最先进的设备。”李先生说,甚至早在80年代,白银公司就已设置了电脑室。

1989年,白银市成为仅次于兰州的甘肃省第二大工业城市。白银市的有色金属产业,彻底达到辉煌。

转型

辉煌的有色金属产业背后,逃脱不了的却是环境污染问题。李先生回忆,当时在白银最畅销的劳保产品不是头盔和劳保服,而是如今最抢手的物品——口罩。

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开采,白银已探明的铜资源濒临枯竭。

白银市志记载,20世纪90年代后,职工下岗、社会失业率上升。至1995年,城镇人口和无业人员不断增加,城镇居民的就业程度不断下降。

有媒体曾报道,市里单位的工资逐渐超越白银公司,公司所在的白银一中职工都闹着要从白银公司分出去划归市里。市里不接收,拖了好几年。医院也是一样。许多人跳槽无果,选择回归老家。

与全国60多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一样,白银市因矿产资源枯竭,产生了经济、社会、环保等一系列问题。

白银公司在1990年以后便没再招过工。1996年,白银市制定《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当时甚至出现了四十来岁的中年人为了子女顶替上岗,纷纷提前退休的场景。

2008年,白银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典型资源枯竭转型城市。摆在白银面前最大的问题,便是如何完成转型。

“在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中,白银市属于历史欠账最多、财力状况最差、生态环境最恶劣、面临困难最多的城市。”一份官方发布的《甘肃省白银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中写道。

上述规划将白银市转型后的功能定位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中国西北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青藏高原矿产资源加工基地”。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白银市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境内绝大部是山区,山地与宽谷平原并存。在气候上,白银位于中温带半干旱区向干旱区的过渡地带。

“对于自然条件严酷的白银市而言,城市转型的核心是产业转型升级。”曾有专家在深入白银考察调研后这样指出。

而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白银选择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主动对接甘肃十大生态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发展动能。至2019年时,白银市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均实现了大幅增长。

而在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白银将自己独特的工矿遗产和现代工业打造成了独特的风景。同时,依赖特有的黄河文化、红色文化、自然生态景观,白银市的旅游业同样得到了大力发展。

白银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工作人员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近些年由于生态改善,白银市旅游资源逐步开发崛起。白银市打造的黄河风情、红色文化、自然生态景观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游客前来游玩。

但没想到,刚脱掉“资源枯竭城市”的帽子,完成产业转型的白银,因为一场21人死亡的山地越野赛悲剧,走进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阴影

图片来源:白银新闻

5月22日上午9时,2021年(第四届)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暨乡村振兴健康跑,在白银市景泰县黄河石林南山广场鸣枪开跑。

极目新闻记者注意到,该越野赛全程100公里,途设9个打卡点,整个赛事持续时间从22日当天11时到次日凌晨5时,共计20个小时。开赛后仅4小时,22日下午1时许,黄河石林景区通过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活动已产生名次。

然而就在22日中午,陆续有参赛者通过社交平台呼救,称有参赛者在高海拔地区遭遇极端天气,气温骤降,很多人失联。

据前方救援指挥部消息,当天下午1点左右,在百公里越野赛高海拔赛段20公里至31公里处,受突变极端天气影响,局地出现冰雹、冻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气温骤降,参赛人员出现身体不适、失温等情况,部分参赛人员失联,比赛停止。当地马上组织多方力量搜救失联人员。

黄河石林旅游景区官方网站介绍称,黄河石林旅游景区地处黄土高原和腾格里沙漠过渡带,地形总体上为西南、东北高而中间低。区内最高峰为大峁槐顶,海拔3017.8米,最低点为黄河谷地,海拔1480米。沟谷切割较深,多呈”V”型或箱型谷。海拔1390-1710米,相对高差60-205米。

黄河石林景区地貌(图片来源:黄河石林大景区)

参赛者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事发当日,黄河石林景区温度在6℃左右,而在高海拔地区温度已在0℃左右。在CP2至CP3站点,有多名参赛者出现了失温反应。

到23日12时许,被困人员搜救结束,21名参赛遇难人员遗体全部转运出遇难现场。这场搜救历时24小时左右,期间参与救援力量达1200余人。

极目新闻记者查询获悉,自2018年赛事创办以来,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已连续举办四届,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还获评“中国马拉松铜牌赛事”。

到2020年,该赛事名称已经扩展为“甘肃白银乡村振兴第一跑·2020年第三届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暨白银市第四届黄河风情文化旅游节”,以期“以节促旅、以会兴旅”。

在2021年白银市体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着力打造黄河石林马拉松等体育旅游深度融合的国际性、全国性品牌赛事。

只是,这一次赛事的代价过于沉痛。

5月23日上午,景泰县气象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极目新闻记者,景泰县气象局在5月20日、21日22时、22日曾三次向黄河石林管委会等单位发布气象预报专题,提醒22日有大风、降温和降水的情况,实际情况和预测是一致的。22日之前的天气预报预测的景泰的气温为10—20℃,22日的实况气温为9.1—24℃,两者的差别不算大。因为没有相关气温测量设备,气象部门不掌握当天越野比赛的场地的气温状况。

然而,赛事的主办方并没有暂停比赛。

有参赛者告诉极目新闻记者,5月22日下午1点多,他一路上看到有选手倒下,或挣扎着踢腿,或吼叫,可能是处于失温后的一种狂躁状态。下午2点多,在到达31公里赛程处,在离CP3站点还有1公里左右的位置,遇到正往回撤的选手获悉,前面的风和雾越来越大,他这才跟着撤回,在此前两个站点,他没有看到医疗救助人员,志愿者也很少。直到当日下午5点半左右,他才在群里看到组委会发布的停止比赛的消息。

恶劣天气下,暴露出的组织保障不足,导致了21条鲜活的生命在戈壁滩骤然逝去。

这场悲剧带来的阴影,笼罩到了当地旅游业上。

5月24日,极目新闻记者在网络上尝试预订黄河石林景区门票,均显示门票停售。景区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暂停线上售票,如需游玩,可现场购票。

前往现场探访的极目新闻记者看到,从兰州前往白银市的大巴上,游客屈指可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研究院院长邓爱民教授说,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白银市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入选“2018畅游中国100城”,白银的发展模式符合新发展理念。然而,白银越野赛惨剧凸显了本次赛事主办方存在的问题,也给旅游行业敲响了警钟。邓爱民认为,短期内此次事件肯定会对当地旅游业造成冲击,因为安全是旅游的第一要务。

“此次事件不是旅游业本身的问题,而是文旅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管理、组织和监管问题。通过这个悲剧,其他城市必须吸取的教训是:对各类赛事活动强化监管,对承办各类赛事的组织机构及其资质严格审查,同时要强化危机意识,制定完善的突发事件预案。”邓爱民说。

来源:极目新闻


编辑: 人民文旅
审核: 人民文旅
评论
请先 登录 后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
人民文旅融媒体平台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