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8日
国际博物馆日特辑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
包括3323家博物馆纪念馆在内的
各类收藏单位
总计收藏着多达108154907件(套)文物
这些文物的诞生时间
跨越200多万年悠悠岁月
而分布空间
则纵横祖国960万平方公里
(上述数据出自《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公报》,截至2016年10月31日,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下图为中国可移动文物数量分布图,制图@郑艺/星球研究所)
▼
它们品类多元
包括
玉石器、陶瓷器
青铜器、金银器
书法绘画、碑刻造像
等等
(可移动文物类别及数量示意图,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
值此国际博物馆日
星球研究所整理各大博物馆的精品文物
为你呈现这份
《中国国宝地图》
让我们走进博物馆
一起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
在人类漫长的演化过程中
随处可取的石头
最早成为人们趁手的工具
中国古人用石头打制器物
精美的玉石则被倾注情感与信仰
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玉石文化
我们为你推荐了
9家藏馆的12件玉石器
(中国国宝地图·玉石器,制图@郑伯容&郑艺/星球研究所)
▼
在浙江省博物馆
你可以通过形体宽阔硕大
神徽线条细如发丝的
玉琮cóng
去感受玉在5000年前良渚文化中
所承载的权力和信仰
(玉琮,其上的神人兽面纹,被认为是当时的一神教的神的形象,琮在良渚文化中为礼器,这件玉琮因有完整的神徽图案,被称为“琮王”,摄影师@苏李欢)
▼
在河北博物院
你可以通过
用1100克金丝缝缀起2498块玉片的
金缕玉衣
去感受帝王寄希望于
用玉保持尸骨不朽的愿望
(刘胜金缕玉衣,刘胜为汉代中山靖王,图片来源@河北博物院)
▼
在杭州博物馆
你可以通过2500年前的水晶杯
去感受古人穿越时空的设计
(水晶杯,战国时期,用整块优质天然水晶制成,酷似今天我们使用的玻璃杯,国内罕见,摄影师@李文博)
▼
1万年前
泥土经过火的洗礼
蜕变成陶
后经过不断改进提高
瓷器诞生
中国的陶瓷器在全球文物中
可谓相当出众
我们为你推荐
7家馆藏的13件陶瓷器
(中国国宝地图·陶瓷器,制图@郑伯容&郑艺/星球研究所)
▼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
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
会向你“述说”
6500年前以鸟为图腾的部族
战胜以鱼为图腾的部族
并以鸟衔着鱼的绘画铭记这一历史事件
(鹳鱼石斧彩陶缸,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收藏的
蛋壳黑陶高柄杯
会向你展示
4000年前高超的制陶工艺
它们厚度最薄仅0.2毫米
薄如蛋壳
故名蛋壳陶
(蛋壳黑陶高柄杯,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
而故宫博物院收藏的
各种釉彩大瓶
因集各种技法于一身
而被称为“瓷母”
将为你呈现清代乾隆皇帝心目中的盛世风范
(各种釉彩大瓶,装饰技法包含金彩、珐琅彩、粉彩、青花等,使用的釉包含仿哥釉、绿松石釉、窑变釉、酱釉等,主题纹饰包含三阳开泰、太平有象等十二个吉祥图案,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
夏商周时期
人们熟练掌握了
铜的冶铸技术
创造了中国的青铜时代
我们为你推荐
9家藏馆的13件青铜器
(中国国宝地图·青铜器,制图@郑伯容&郑艺/星球研究所)
▼
在三星堆博物馆
长着“千里眼”和“顺风耳”的
铜戴冠纵目面具
会带你进入3000年前
三星堆独特的神权世界
(铜戴冠纵目面具,多认为是第一代蜀王蚕丛的形象,图片来源@三星堆博物馆)
▼
在河南博物院
攀附24条怪兽
工艺极其复杂的
云纹铜禁
会向你“炫耀”
2500年前的高新科技失蜡法
(请横屏观看,云纹铜禁,为失蜡法铸造的早期铜器之一,摄影师@刘鹏)
▼
在湖北省博物馆
上下分三层悬挂
编钟数量多达65件
现存音域最广规模最大的
曾侯乙编钟
会带你领略
青铜时代的“最强音”
(请横屏观看,曾侯乙编钟,摄影师@苏李欢)
▼
在河北博物院
长信宫灯
会向你展示
汉代古人如何利用中空的灯身过滤烟尘
如何利用可转动的灯罩调节光照方向
让你惊呼古人的天才创意
(长信宫灯,整体为跪地执灯的年轻宫女形象,造型巧妙,头、身、右臂、灯座、灯盘、灯罩等部位可以随意拆卸,灯罩还可以推动以便调节光的照射方向,身体中空还可以储存清水以便过滤烟尘,摄影师@柳叶氘)
▼
金、银化学性质稳定
且具有很高的延展性
便于锤打成器
又因资源稀缺
被古人奉为珍宝
我们为你推荐
10家藏馆的12件(组)金银器
(中国国宝地图·金银器,制图@郑伯容&郑艺/星球研究所)
▼
你可以去金沙遗址博物馆
通过厚度极薄仅0.2毫米
镂空雕刻四鸟绕日形状的
太阳神鸟金饰
感受商周之际成都平原的人们
对太阳的崇拜
(太阳神鸟金饰,图片来源@金沙遗址博物馆)
▼
你可以去内蒙古博物院
通过鹰顶金冠饰
感受战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
把动物巧妙地结合到皇冠上的草原风尚
(鹰顶金冠饰,摄影师@动脉影)
▼
你还可以去河南博物院
通过武则天金简
感受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回首自己一生的功过得失
祈求上天宽恕的心路历程
(武则天金简,摄影师@张原)
▼
漆树上分泌的汁液
即为漆
它粘稠、耐潮、耐腐蚀
古人将漆涂抹在木、竹等材质上
制成美观又实用的
漆器
我们为你推荐
7家藏馆的12件漆器
(中国国宝地图·漆器,制图@郑伯容&郑艺/星球研究所)
▼
在良渚博物院
满身宝石的嵌玉漆杯
会带你领略
5000年前良渚文明的物质成就
(嵌玉漆杯,良渚遗址出土,良渚遗址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图片来源@良渚博物院)
▼
在湖北省博物馆
虎和鸟托起的乐鼓
会带你感受
楚人的浪漫与创造力
(虎座鸟架鼓,左滑查看复原效果,图片来源@湖北省博物馆,摄影师@王进)
▼
同样在湖北省博物馆
战国时期曾侯乙使用的二十八宿图衣箱
会为你描绘古人的星汉灿烂
(二十八宿图衣箱,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绘有二十八宿全部名称的实物资料,表明至少在战国初期我国已形成二十八宿体系;图片来源@湖北省博物馆)
▼
以泥、石等为材料
或塑造出某种形象
或刻下文字图案
即为雕塑石刻
我们为你推荐
6家藏馆的10件雕塑石刻
(中国国宝地图·雕塑石刻,制图@郑伯容&郑艺/星球研究所)
▼
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矗立千年的兵马俑
会带你感受
秦统一帝国的雄图霸业
(将军俑,摄影师@丁俊豪)
▼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堪称脱口秀和说唱界元老的
击鼓说唱陶俑
会带你感受汉代的“中国好声音”
(击鼓说唱陶俑,一边击鼓、一边说唱,取悦观赏者,和今天爆火的脱口秀和即兴说唱类似,摄影师@杨虎)
▼
书法是用笔与结构的交汇
绘画是色彩与线条的碰撞
它们都集中体现着
中国的古典审美趣味
我们为你推荐
7家藏馆的12件书画
(中国国宝地图·书画,制图@郑伯容&郑艺/星球研究所)
▼
在湖南省博物馆
你可以通过T形帛画
感受汉代古人的生死观与宇宙观
(T形帛画,也叫魂幡,汉代丧葬中安魂安魄的用品,出殡时高举幡,引导墓主人升天,画面中有天上、人间、地下的场景,摄影师@柳叶氘)
▼
在故宫博物馆
你可以通过宋代画家笔下的
千里江山图和清明上河图
领略祖国的壮美河山
(《千里江山图》局部,图片来源@昵图网)
▼
你还可以去
浙江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跨越海峡两岸拼出一幅完整的富春山居图
感受元代富春江两岸的美景
(《富春山居图》被毁为两段,前段为《剩山图》,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段为《无用师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图片来源@昵图网)
▼
书籍记录古人的历史和思想
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资料和思想财富
我们为你挑选了
7家藏馆的10件古籍图书
(中国国宝地图·古籍图书,制图@郑伯容&郑艺/星球研究所)
▼
你可以在湖南湘西里耶秦简博物馆里
通过37400余枚简牍
追寻秦代的社会生活
惊叹他们已经使用乘法口诀
服务于生产生活
为目前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乘法口诀表实物
(里耶秦简,里耶为一座秦代的城址,在这里出土了37400余枚简牍,命名为里耶秦简,内容多为官方档案,记载有军事、政治、经济、司法、户籍等,下图为“九九乘法口诀表”木牍,图片来源@里耶秦简博物馆)
▼
你还可以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找到号称“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的
敦煌遗书
感受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
(敦煌遗书,指储藏在敦煌莫高窟洞窟中一批书籍的统称,年代跨越4—11世纪,数量多达6万余件,形式包含写本、印本、拓本;内容涉及佛教经典、经、史、子、集、文书档案等文献,被誉为“中国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部分流失海外,下图为敦煌遗书中的《归义军衙府酒破历》,摄影师@孙志军)
▼
而同样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你还可以看到超大部头的
《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
(下图为《永乐大典》中的一卷,图片来源@昵图网)
▼
当然
我们的国宝远不止上述品类
还包括织绣、钱币、皮革
标本、化石、牙骨角器等等
我们为你挑选了
8家藏馆的12件文物
(中国国宝地图·其他,制图@郑伯容&郑艺/星球研究所)
▼
你可以在河南博物院里
“聆听”8000多年前的
远古笛声
(贾湖骨笛,为鹤类禽鸟的尺骨制成,是中国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吹管乐器,被誉为“中华第一笛”,改写了中国音乐史,摄影师@焦潇翔)
▼
你可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里
通过由2000多片绿松石镶嵌而成的青龙
感受二里头夏代都城的气象
(请横屏观看,绿松石龙形器,长64.5厘米,出土于高等级贵族墓葬,有学者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中国龙”,摄影师@李文博)
▼
你还可以通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的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
感受汉代织锦的最高技艺和星占思想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摄影师@刘玉生)
▼
此外
近现代以来
中国的文物因各种原因大量流失海外
其中不乏大量珍品
我们也特别制作了这张
流失海外的国宝地图
(请横屏观看,中国国宝地图·部分流失海外,制图@郑伯容&郑艺/星球研究所)
▼
你会发现
在日本和法国收藏着
极具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的
虎食人卣yǒu
(虎食人卣,商代,目前仅发现两件,都流失海外,中国境内没有收藏,下图为日本泉屋博古馆藏的一件,摄影师@动脉影)
▼
在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和纳尔逊艺术博物馆收藏着
龙门石窟的造像瑰宝
帝后礼佛图
(帝后礼佛图为北魏时期的浮雕作品,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后祈福而建,场景为皇帝皇后带领侍从礼佛的画面,后流失到美国两家博物馆,下图为孝文帝礼佛图,图片来源@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
还有一些文物
我们至今仍不知道它们身在何处
甚至是否完好
例如清末流失的圆明园十二兽首中的
龙首、蛇首、羊首、鸡首、狗首
民国时期流失的北京人头盖骨
它们都离家太久了
我们期待它们
早日回家
(请横屏观看,圆明园铜版画册中的一幅,创作于1724年,记录了圆明园被毁前的场景,可以看到十二兽首,图片来源@汇图网)
▼
这就是
我们的国宝
我们祖先的伟大创造
它们已经成为了精神象征
蕴藏在我们的文化中
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
印记在我们的心中
去博物馆吧
带上这份《中国国宝地图》
去感受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来源:星球研究所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