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博物馆新的打开方式
新华每日电讯 2021-05-18 郭峰

推出镇馆之宝作招揽,邀请流量明星来代言,精心排演“博物馆奇妙夜”……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如约而至,全国各地的博物馆近期都纷纷推出丰富的线上线下活动,希望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走近那些承载历史与文化的文物和展陈。
许多博物馆在视听等体验营造上别具匠心,带着人们以各种形式追求历史与现实的碰撞,让观众感慨不虚此行。也有不少博物馆仍然囿于传统展陈思维和手段,没能更好地讲述文物的故事,同时受疫情防控、人员限流等因素影响,活动仪式搞得热热闹闹而展览却观者寥寥。
IMG_256

“如果国宝会说话”系列海报。
放眼国内,不同的博物馆遭遇着“冰火两重天”;看看国外,我们的博物馆与先进国家也有差距。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备案博物馆5535家,接待观众12.27亿人次。从数量上来看,我国博物馆的数量是美国的1/7左右,相当于其20世纪70年代末的水平。
走进博物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民族复兴的历程中,博物馆是我们的文化基因库和精神加油站。走进博物馆,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才能拓展见识与眼界,传承文化传统,建立文化自信,培养文化自觉。因此,在博物馆日我们不得不重拾这个话题:怎么能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

问题的答案更多要落在博物馆身上:它们在新时代如何重新打开自己?近年来,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等广受欢迎的纪录片到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故宫文创,从《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此画怎讲》等网红短视频到充满博物馆元素的综艺节目,从“隔着玻璃、挂在墙上”的传统展陈到富含科技元素的声光电体验,许多博物馆在努力以各种形式走近更多人。乘着“博物馆热”,它们从管理运营到展示传播都在变革创新,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许多博物馆成为年轻人旅游必到的“网红打卡地”,在网络时代树立了IP,找到了与时代和观众高频互动的新打开方式。
然而,也有不少博物馆,因为缺少主动创新的意识和行动,或因创新步伐慢、资源禀赋差陷入窘境。有的公立博物馆,资金充足、金碧辉煌,但对公众开放的程度有限;有的私立博物馆,专业化和经营水平不高,资不抵债举步维艰。有些博物馆珍藏有限、展陈低劣,沦为地方单位的荣誉展览室,尘封在大楼的角落里;有些博物馆文物众多,却未能有效包装传播,只能靠卖展览门票维持生存。这些博物馆纠结地挣扎在“生死线”上,不变换思路、自我革新,就很难找到新的打开方式。
IMG_257

湖南省博物院推出“湖南人·基因密码”实景解谜游戏。
博物馆之博,不仅在文物众多,能让人在方寸之间一览千年,更在于它与人民群众联系的广博,让人能在其中找到精神的增益和归属。运营理念、展示方式、文创营销之变,让许多知名博物馆获得极大成功。普通博物馆可以向知名博物馆借鉴的,更多不是它们的营销套路,而是它们深入人们生活的方式。
博物馆是属于历史文物的,也是属于现实大众的。收藏展示、经营开发、研究教育等都是博物馆的功能。在发挥研究教育功能方面,博物馆应当加强探索。在国外,博物馆活动深入学校和社区,为学校教师、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的文化历史培训,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在国内,有些博物馆讲解员,作为讲解古代文化和红色历史的重要群体,已经走出博物馆深入社区街道向人们传递文化火种。以所在地为根据地,重新理顺与时代、与城市、与居民的联系,恐怕是博物馆获得新生的一条重要路径。
IMG_258

央视推出的“如果国宝会说话”系列节目。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博物馆也需要更多守护。回到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我们看到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博物馆面临着走向未来的多重挑战,迫切需要寻找新方案、新方向。博物馆需要走近更多人以求自救。同时,我们也应该鼓励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走进博物馆,以他们的方式去打开博物馆,去擦亮这些人类文明的橱窗。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杨绍功

编辑: 人民文旅
审核: 人民文旅
评论
请先 登录 后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
人民文旅融媒体平台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