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旅游市场,不能只靠调休长假
人民文旅 2021-04-29 郭峰

一个史上最热的“五一”假期在路上了。34个微博热搜词条、累计上榜时长10554分钟的网民高关注度(数据统计截止至4月29日9时),其中网民关注重合度最高的话题是关于“五一调休”,其中话题#如何看待五一调休凑长假#一度冲到微博热搜榜首,阅读7.3亿,讨论7.9万,累计上榜时长达719分钟。

调休的安排,把一天假变成休5天,无疑给长途出行、旅游和探亲的人提供了时间上的便利,也满足了“原年人”回家看看的刚需。但是依然引发了不少打工人的负面情绪,多数网民表示这种前“借”后“取”凑出来的5天小长假,不仅影响了节前节后两周的工作安排,而且调休后的“五天小长假”其实只比原来多出一天,“含金量”较低,让人“累觉不爱”。

放假调休饱受诟病的原因与我国现行的休假体系高度相关。目前我国实行国际通行的休假体系,即主要由法定节假日(11天)、周休息日(平均每年104天)和职工带薪年休假(平均每年10天)组成,我国职工每年平均法定休假时间达到125天。休假时间总量不少,为何依然觉得休假不够?全国总工会相关调查的数据或许能说明一二,32.8%的职工既没有享受带薪年休假也没有得到补偿,6.4%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时间没有达到规定天数。

每到长假,车票、机票、住宿等出行要素供需失衡,价格飙升,当然存在我国人口基数庞大,旅游市场资源配置失衡这种“固疾”因素的影响,但职工带薪年休假落实不足,一年中为数不多的几个法定节假日尤为珍贵,也是我国游客“身未至,抱怨先至”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再加上,当下国内疫情防控局面持续稳定,人口流动需求随之增加,压抑已久的出行需求被迫集中释放,“五一全国客流量将超2.5亿人次”“多条热门航线机票上涨”“上海酒店订单暴涨十几倍”……在这些旅游市场“乱象”的背后,其实无奈的不只是游客。

旅游商家的“无良”,折射出的是“旅游钱难赚”的无奈

每逢节假日,国内机票、酒店、民宿、旅行团、景区餐饮等随即出现“报复性”的价格增长,即使在地方政府、文旅部门、市场监管部门不断加码管理的背景下,超过正常浮动范围的涨价依然难以根除,众多原本该 “久处不厌”的美景,也常因宰客欺客、强买强卖事件而沦陷于“再也不去”的评价漩涡。

C:\Users\Tia\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ad2de41004b1fdbdbda8a70a6fa06cb.png

被消费者诟病的旅游商家的“无良”,反映出了旅游市场秩序建立的任重道远,更折射出了“旅游钱难赚”的无奈。对于旅游经营者们而言,游客量数据的恢复不代表经营“冰封”后的真正“回暖”,事实上,疫情的特殊时局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必须依靠“人员异地流动”的基本属性叠加我国大众公休假日可支配时间有限这一制约因素,导致了旅游业每年的红利期过短,即使在抗疫将胜的今天,旅游经营者、从业者们也难以发掘“旺季涨价”以外更多的盈收方式。在苦苦支撑和黯然退场之间摇摆的境遇下,“引领新型消费”的“远水”并不能解决开发难、经营难、融资难的“近渴”,地方政府部门满足于完成季度、年度政治任务,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饼”又何时能充急需活命的“饥”?真正的难题,不是何时才能遇到“上帝视角”的行业“风口”,而是“可以赚钱”的旺季过短,将赚钱压力转嫁于激增的消费者的“无良”行为,是此时,更是长期以来让旅游业人们“熬下去”的唯一解决方案。

“火红”节日常笼罩阴霾,不只是“演练不力”之咎

每逢长假,旅游景点的安全事故常与节日的“火红”氛围和各省市旅游接待的“满意答卷”共同出现。木桥坍塌、缆车故障、网红桥断裂、高空飞椅倒挂……安全保障能力、旅游设施承载能力与暴增游客数量之间的不匹配,在一次次触目惊心的事故中暴露无遗,为旅游业复苏的“繁荣景象”蒙上了一层“血色”阴霾。

C:\Users\Tia\Downloads\未命名 (5).png

近年来,有关部门正在不断加强旅游安全防控监查力度,各旅游景区也都在假日临近之际积极组织安全演练。但是,从事故的发生和事后追责时的“失语”中可以看出,非公休日里长期面对“开业无客”困境的中小型景区、乡村旅游目的地,并不具备建立风险控制体系、防患危险于未然的能力。这些在平日里缺乏游客接待实践的景区运营者们对环境、人流造成的影响难以做到理性评估,“安全演练”也只能止步于“演”,面对节假日骤然聚集的游客,那些没“练”过的景区们能做到“无人伤亡”已属万幸。加强安全防控,不是几次“停业整改”就能解决的问题,国内旅游大环境要给予这些景区“游客平峰”的接待经验积累机会,才有望让其在暴增的人潮中保持有条不紊,脱离“临时搭建”“紧急救援”的恶性循环。

“旅游业人”之力,难以改变“人从众?”的“疯狂”局面

旅游业的发展,得益于社会经济和国民休闲时间的增长。例如,在现代旅游业的诞生地欧洲,公民休假权的立法保障为旅游市场提供了富有活力的消费主体:法国早在1936年通过了带薪年休假法;欧盟于1993年颁布的《欧盟国家工作时间指令》确定了带薪年休假的最低标准为4周或20天;德国法律规定带薪年休假至少有其中一部分连续12个工作日以上;西班牙、瑞士规定了劳动者不得放弃带薪休假以获取收入补偿;瑞典要求雇主在员工带薪休假期间支付平时工资的112%,溢出部分称作度假费……受历史条件的影响,我国现代旅游业起步较晚,大众旅游的初成,得益于1999年国务院修订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黄金周”的问世保证了旅途的时间,在国民心中种下了“旅游”的概念,此后经济的高速增长让旅游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2007年12月国务院通过了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新假日制度在不改变原假期天数的基础上进行存量调整,增设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政策顺应民心,但缩短的“五一”假期,使更多长途旅行的压力转嫁到“十一”和“春节”,靠打乱正常作息节奏的“调休”拼凑出的“小长假”也让人叫苦连连,这都反映出了可支配收入提高后的旺盛出游需求与假期时间不足、安排不自由之间的矛盾

今年的“五一”小长假尚未到来,热门旅游目的地“人从众?”的情形、“景区门外五公里拥堵路上半日游”的场景就已经具象地呈现了在媒体和公众的想象中。近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敦促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旋律,但在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上,需要改变的不仅是食住行游购娱的供给主体,旅游业人所做出的努力,无论是业态、产品、体验方式的创新,还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要发挥扩大内需、提振消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最大效应,都离不开需求侧,即消费者出行时间的保障。不甚合理的需求侧在相当程度上会制约供给侧的转型升级,单靠旅游从业者的“创新”举措,实难完全解决集中出行导致的人车拥堵、体验性差的问题。要改变供需错位的现状,视线还要回归至满足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上:从假日制度完善开始。

 作者:金戈  大娟

编辑: 人民文旅
审核: 人民文旅
评论
请先 登录 后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
人民文旅融媒体平台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