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点赞全国文物大battle,也要看到真实的challenge
人民日报人民文旅 2021-03-26 郭峰

人民日报人民文旅特约评论员 易之

最近,借着三星堆上新的热度,四川媒体主动“惹事”,在微博上率先开启全国文物大battle,展示了三星堆的金面具、方尊,陶三足炊器、陶猪等文物,向各省下了战书。随后河南、甘肃、湖北、陕西、北京等代表队纷纷申请出战,展示己方文物,一时间微博上好不热闹,网友忙不迭地围观点赞。

这是一次“五千年文明史”的互联网展示。相比于传统的知识灌输,互联网的battle显然更生动,也让网友更有参与感。这种形式让仿佛文物“活”了起来,有了人格色彩。自然地,网友也在一种轻松娱乐的语境里,完成了一场知识普及。

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一场battle,不仅让网友看到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之久,也看到了分布之广。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纷纷是请战的代表队,处处是宝贝,文明的韧性与深厚于斯可见。虽说是battle,但并没有胜负,每一件文明的吉光片羽都是赢家。

截至3月26日,#全国文物大battle#的微博话题阅读量达到了1.7亿,至于其他平台的阅读量更是难以计数。可以说,正是互联网,赋予了文物以动辄以亿计的曝光量,让文物成了社会舆论的主角。

互联网的加持,让全社会对文物、历史、考古如此关注,同时也希望这种关注有助于我们直面一些问题。毕竟,除了微博上的battle,文物领域也有一些非常真实的challenge(挑战)。

国家文物局曾统计,全国文物系统3000多万件馆藏文物中,半数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而中国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人员约2000人左右,他们要面对1000多万件待修复的文物,专业人才缺口很大,甚至有“文物人才比文物还稀缺”的说法。

而在后继人才培养方面,现状也颇令人焦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献指出,目前全国共有 58 个高等院校设置了文化遗产保护类的相关专业,每年毕业学生人数达4000余人,但对口就业率不超过25%,能够从事文物修复的学生少之又少。可见,在互联网上文物不缺流量,但在现实中依然缺专业人才。

此外,即便人们对文物的热情如此之高,但文物意识的水位依然需要提升。就在前两天,北京有3位游客在八达岭长城上刻字,随后被行拘并拉入黑名单,这引发了广泛关注。类似的行为其实并不少见,人们知道文物宝贵,但落到现实中,却未必能很快变成了一种有意识地行为规范。

从这个角度看,像“全国文物大battle”这样的活动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们期待这样全民参与的活动能更多地开展起来,把文物意识根植于人们心中。也希望互联网的流量,能够转化为现实中文物保护的动力,吸引更多地人投身这一领域,社会资源也能够更多地进入文保领域,从机制上解决人才供给的短板,最终让文物热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现实支撑。

须知道,微博上列出的代表队,其实只是中国文物非常小的一部分,代表队的名单还可以拉得很长很长。还有很多文物,依然有待我们的关注与呵护。


编辑: 人民文旅
审核: 人民文旅
评论
请先 登录 后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
人民文旅融媒体平台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