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应用场景,促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中国旅游报 2021-03-11 陈相利

《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与促进条例》今年起全面生效。该条例将上海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便捷化、普惠化、社会化等方面一些实践经验和做法上升固化为法律条款,以进一步鼓励和推动社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强调,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应用场景是上海在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和世界著名旅游城市过程中的有益实践,业界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为上海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植入点和共振点。

文旅融合的切入点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文旅融合发展的“八字真经”。在日常业务经营中,把公共文化服务恰到好处地作为文旅融合的切入点,来达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效果,上海春秋旅游开发的“城市微旅行”,无疑是一个成功案例。

在近年来“让城市变得更有温度”行动中,春秋着力聚焦城市微旅行,开发了上百条城市微游线路,把不太热闹的文化场馆变成颇受市民和游客欢迎的“网红”公共文化服务场景。如春秋周边部根据不同群体需求设计了红色教育主题、文化体验主题、休闲游乐主题等微游线路,覆盖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上海三大文化品牌。

红色文化线路依托《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中共中央上海局机关旧址、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等红色载体资源,设计出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生动场景。

海派文化线路则串联长宁区内众多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推出“艺海拾珠”“博物馆之声”等线路。“新华路穿梭时光”线路途经上海影城、新华别墅(外国弄堂)、上海民族乐团(陈纳德、陈香梅、董竹君旧居)、上生·新所(孙科住宅)、幸福里等新老城市地标,充分展现海派文化独特魅力。

江南文化线路主打非遗体验,结合长宁民俗文化中心、虹桥香事馆、曲全立非遗影像公共体验基地等三大非遗展示和体验中心,为市民游客提供游览、学习和亲身体验非遗项目的传承地。

“春秋的微游产品,不仅推动了文旅融合,也让游客享受了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了上海公共文化服务的服务场景,推动了上海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上海文旅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李萌博士给出了他的观察。

“尤其是文化场馆,可以通过文化演艺合作的方式让游客体验其中的魅力。” 春秋上海区域产品负责人柯一鸣道出了他的体会。作为微游产品的主要设计者,他骑着车遍访大小马路和文化场馆,精心设计出一条条叫好又叫座的游线产品。在他看来,平时“冷热不均”的文化场馆资源通过旅游载体,不仅有了人气,也让旅游产品“高大上”起来。

比如武夷路上的微游活动中,加入了一场小型“音乐会”。客人们在行进到武夷路上丝享荟这个点的时候,入内欣赏一场由上海著名二胡演奏家马晓晖带来的“二弦间的宇宙”音乐赏析会。“在演奏的现场,不少游客非常激动,既为见到自己的偶像激动,也为能在这样一处具有百年历史的老洋房内听音乐会的新奇方式而激动。”春秋旅游周边部副总经理吴彬告诉记者。

柯一鸣在打造去年的七夕产品时,在新华路的微游线路中纳入了平时并不开放的上海民族乐团。上海民族乐团为到访的客人们准备了一场爱情主题的音乐盛宴,团内的7对艺术家夫妇联袂送上了10曲爱情主题的民乐金曲,台下观众听得如痴如醉。前一刻还在新华路弄堂里为西洋建筑风格着迷的游客,下一刻又置身于中国民乐的优美旋律中,真正品尝了一场“中西合璧”的文化大餐。

公共文化的植入点

旅游兼具经济和社会属性,把公共文化服务有机植入旅游业,可以让市民像游客一样增加获得感、幸福感。这方面,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上海东方明珠塔,就先行了一步。

东方明珠电视塔建于1994年,它原是采取自筹、自借、自还的方法解决资金投入的广电设施。他们借鉴了国外发展高塔旅游的经验,通过精心经营,在2000年前就连本带息还清了全部贷款。2010年世博会后,东方明珠塔面对消费升级、全域旅游的推进,以及竞争加剧等挑战,从互联网思维中汲取了许多开发和运营产品的理念,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应用场景,努力锻造社会责任品牌新形象,实现从“城市地标”向“城市客厅”的变阵。2016年9月6日,东方明珠塔打破原来仅提供购票登塔的商业模式,打开“景区的围栏”,将城市广场和零米大厅首次向非购票人群开放,引进城市客群,实现主客共享的叠加公益发展模式。

“作为上海地标性的5A景区,我们深感企业肩负的社会责任,我们需要向广大市民游客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因此,我们加大了对不收门票的零米大厅的投入。”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总经理黄晋说。2019年8月,东方明珠塔重磅打造的《聚·上海》多媒体穹顶投影秀在零米大厅上演,每晚3场,广大市民游客可以通过线上预约,到现场免费观看这场360°30K超高清巨幕影像,欣赏气势恢宏的世界级超大立体逼真穹顶秀演,体验浓缩的上海,感受上海的城市文化和包容奋进的精神风貌。

在零米大厅向公众免费开放的同时,东方明珠的户外区域——城市广场也向社会和公益活动开放。据统计,自城市广场对外开放以来,东方明珠塔由传统封闭式公众活动场地向品牌发布阵地转型,每年在广场举行的文化、公益活动30余场,较有影响的活动包括2019年5月19日的“我是爱心达人——关爱自闭症,走近小雨人”系列公益活动、2020年3月28日的 “为地球发声”2020地球一小时活动、6月14日的2020世界献血者日主题活动、8月20日的“粒米粒恩 光盘光盒”2020年上海市民文明接力行首发仪式等。

这些免费开放活动,对经营性的景区而言,要贴上人力、物力乃至财力,是否有点“得不偿失”?东方明珠电视塔决策班子认为,作为上海的文化名片,东方明珠本身就有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公益活动,导流进非购票客流,对促进上海本地市民了解、认识和喜欢东方明珠电视塔不无裨益,从长远来看,也是一种把潜在消费者转变为现实消费者的有效途径。据统计,2019年,到访东方明珠塔的客流量达到1000万人次,创下了历史新高。

相得益彰的共振点

文化没有旅游缺乏活力,旅游没有文化缺乏魅力。这句老话道出了文旅融合的必要性。事实上,文旅融合发展有着自身的内生动力,“诗与远方”的有机结合,也恰好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载体上形成共振点。在这方面,上海两家主题文化酒店做了很好的探索。

在上海滩,有一个“克勒门”文化沙龙,迄今已陆续举办了80多场,成为遐迩闻名的弘扬海派文化的高地。

“2012年,岭南大学教授许子东在国际贵都大饭店的帝王厅讲述‘克勒’一词的前世今生,一众来宾品茗赏画,在悠扬的乐韵中,首期‘克勒门’下午茶文化艺术沙龙开幕。自此,海内外艺术家们仿佛找到归宿和港湾一般纷至沓来,发表自己在各自领域的真知灼见。许多耳熟能详的曲子和妇孺皆知的画作背后的故事被揭开被解读,参加沙龙的嘉宾包括表演艺术家秦怡,画家谢春彦,作家陈丹燕、陈村、淳子,以及已故作家程乃珊、著名配音演员刘广宁等。这些艺术家都对贵都赞赏有加。他们的光临更让贵都与‘克勒门’文化品牌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克勒门创始人、著名音乐家陈钢在回忆克勒门沙龙嘉宾云集、高朋满座的场景时说道。

克勒门文化沙龙由陈钢、上海电视台主持人阎华等沪上文化名人与国际贵都大饭店联合发起,旨在梳理上海文化艺术脉络、传播经典文化、推动海派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内容涵盖文物、历史、戏曲、文学、电影、绘画、篆刻、人文、建筑等诸多领域。活动备受社会重视,曾荣膺“上海市十佳精神文明好人好事”称号,还经常被《新民晚报》,上海电视台《新闻坊》和艺术人文频道《新文艺纵览》、旅游视讯,以及澎湃新闻、腾讯网、东方网等主流媒体报道和评论。酒店精心营造的文化氛围也很受文化艺术界的青睐,艺术表演家斯琴高娃、舞蹈家谭元元、钢琴家郎朗等文化名人都曾下榻此处,文化名片效应也带动了酒店入住率持续增长。国际贵都大饭店总经理陈姝娜表示:“目前,酒店不仅持续办好‘克勒门’,还把四大品牌中的文化品牌作为酒店文化建设内核,以公区布置和小型艺术展厅形式展现传播美的力量,用多维立体方式创新公众观赏的互动参与形式。”

上海银星皇冠假日酒店是一家由上海电影集团投资建造的五星级酒店,开业于1991年,至今已有30年历史。上海是中国电影业的摇篮,电影文化成为银星皇冠在激烈的住宿业竞争中选定的突破口。从2018年起,银星皇冠全力打造电影文化主题酒店,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与上海电影博物馆、上海电影资料馆、上影演员剧团、东方电影频道共同打造成电影主题酒店,并推出了“电影文化沙龙”。酒店负责人表示,打造电影主题酒店不仅仅是硬件上的改造,更是一个整体形象与气质升华的一站式计划,是一次电影为表、文化为魂的塑造。

据统计,银星皇冠先后举办了8场“银星光影沙龙”,从出席首场沙龙活动的电影艺术家王晓棠、牛犇、向梅等著名电影艺术家讲述中国电影发祥地的故事,到第8场“光影映初心·银幕续传奇”沙龙,来自上影老中青三代导演的优秀代表——于本正、张建亚和郑大圣共同讲述他们和上影的缘分,场场座无虚席,讲者倾情,闻者动容。

“这个电影沙龙活动得到了长宁区文化和旅游管理部门的支持,不仅吸引了沪上许多影迷,普及了电影文化知识,也让酒店擦亮了电影主题酒店品牌,走出了差异化经营新路,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应的双丰收。”活动的主要策划者、银星皇冠酒店法人代表余荣耀说。

显然,上述企事业单位从市场自觉到责任自觉再到社会自觉,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先期实践,不仅成为上海文旅融合砥砺奋进的着力点,更成为上海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

编辑: 人民文旅
审核: 人民文旅
评论
请先 登录 后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
人民文旅融媒体平台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