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伟大事业 巾帼不让须眉
中国旅游报 2021-03-08 陈相利

今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正值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我国广大妇女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和努力,起到了“半边天”的重要作用。《中国旅游报》记者采访了部分女代表、女委员,听她们讲述参与乡村发展建设、推动文化传承的故事。

她们是美丽乡村的描绘者——

全国政协委员石红: 我对旅游业推动乡村振兴充满信心

“这次来北京,我带了土家织锦服饰,用苗绣工艺做的丝巾、手拿包。”作为土家族委员,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政协副主席石红每年到北京参加全国两会,都习惯从家乡带一些特色产品。不过,这些特色产品在今年有着特别的意义——“我要向大家展示我们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成果。同时,这些特色产品也是我们下一步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子’。”

“2013年,十八洞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1668元,2020年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8369元。”石红说,双龙镇十八洞村是她联系帮扶的27个村之一,现在,十八洞村有种植、养殖、苗绣、乡村旅游等多个产业。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为这个苗族村寨的脱贫之路指明了方向。“我们在精准上下功夫,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依托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发展起特色产业。”石红说。

石红说,旅游业是湘西推进精准扶贫的一大特色产业。“旅游业有很强的带动性,为湘西脱贫攻坚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我对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的推进作用充满信心。”

今年全国两会,石红带来了6份提案,其中一份关注的是“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石红说,湘西文化底蕴深厚,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她建议,加大对非遗传承的支持力度,建立对非遗传承人的激励机制,将非遗融入旅游,为旅游注入更丰富的内涵。

全国政协委员茸芭莘那:

家乡“比歌里唱得还要好”

“满山的花儿又开了,彩云飘在半山腰。我的家乡多么美呀,比歌里唱得还要好……”2月25日,全国政协委员、普米族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茸芭莘那发布了歌曲《比歌里唱得还要好》MV。

曾经,茸芭莘那的家乡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脱贫攻坚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怒江发生了历史性的沧桑巨变,实现了从区域性深度贫困到整体脱贫的千年跨越,各族人民踏上了奔小康的快车道。

2019年,独龙族整族脱贫的喜讯传开,同为我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同胞的茸芭莘那感到欢欣鼓舞,她与著名词作家屈塬、音乐人浮克联袂创作了新歌《比歌里唱得还要好》,表达了内心的喜悦之情。

2020年初,茸芭莘那启动歌曲MV的拍摄工作。为真实反映怒江的美丽风光、民族风情和脱贫攻坚成果,她和摄制组走遍了怒江一市三县的集中安置点,行程达上千公里。

“镜头中的许多演员都是安置点的各民族群众,听说要用歌声来表达幸福生活,都自发地参与到拍摄中。”茸芭莘那说,“他们虽然没有十分专业优美的舞姿,但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表现出来的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对美好新生活的喜悦之情,无不让人动容。”

“这么多年在外打拼,家乡怒江不仅是我的根,也是我的一份挂念。家乡越来越美,越来越好,‘比歌里唱得还要好’,欢迎大家到我的家乡来。”茸芭莘那高兴地说。

全国人大代表雷温芳:

环境美化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雷温芳是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黑池镇五丰社区党总支书记。2020年,黑池镇被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命名为“陕西旅游特色名镇”。依托优美环境、历史底蕴、非遗项目、书画氛围等,黑池镇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五丰社区也积极谋划发展乡村旅游。

以前的五丰社区是个“晴天尘土扬、雨天一锅汤”的落后村庄,村民也缺乏干劲儿。为了改变村容村貌,雷温芳带领村干部从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入手,引导村民改变懒散习惯,整治村庄环境。之后,她又开始筹资金、跑项目,为村里引入黄花菜种植等产业。如今的五丰社区整洁漂亮,大家的干劲儿也更足了。

雷温芳说,现在社区居民的生活好了、环境美了,大家在谋划打造餐饮、住宿、娱乐等乡村旅游业态,推动集体经济进一步升级发展。总结五丰社区的经验,团结奋斗、坚定信念是关键,改善人居环境是重要突破口。今年全国两会,雷温芳建议,持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的支持力度;避免“污水乱泼、处理基本靠晒,垃圾乱堆、处理基本靠风吹”的现象;加大投入,实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提升、农村生活垃圾设施建设管护、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中规划引领、农村基础设施提标扩面等重点工程。

雷温芳说,人居环境改善,不仅令村民更有幸福感、对未来更有希望,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基础。

她们是优秀文化的传承者——

全国人大代表宋水仙: “绣”出更美好的生活

宋水仙是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水族马尾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水仙马尾绣有限公司负责人。

宋水仙从小看母亲制作马尾绣,慢慢产生了兴趣,后来开始跟随母亲学习制作马尾绣,再后来嫁到了“马尾绣之乡”三都水族自治县三洞乡板告村,跟随婆婆继续学习马尾绣制作,通过勤学苦练,成了当地知名的绣娘。

随着旅游业兴起,2006年,宋水仙抓住机遇在三都县城开办了全县第一家马尾绣工艺品店,2012年,成立水仙马尾绣有限公司。宋水仙还收集精美的马尾绣作品、建立展馆,很多游客参观展馆后都会买几件马尾绣工艺品带回去。

“马尾绣上的各种图案象征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马尾绣技艺是‘藏’在我们绣娘身上的宝贝,这项技艺带动了家乡的妇女脱贫致富。”宋水仙说,得益于马尾绣等非遗项目的较好保护和利用以及非遗与旅游的结合,现在的农村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家庭买了轿车,生活越来越好,经济收入也越来越稳定。

宋水仙说,国家对民族文化、非遗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从资金、人才、项目等方面给予扶持,给了当地群众更大信心和力量。“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我会和绣娘们一起加倍努力,把我们的‘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全国政协委员田静:

千年紫陶“捏”出致富梦

“2004年,建水紫陶从业人员只有100多人。如今,全县登记注册的紫陶生产销售企业和个体户已达1631家,从业人员近3.7万人。紫陶和旅游融合发展成绩喜人,越来越多的人来建水感受紫陶文化。”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建水紫陶烧制技艺云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田静说起近十几年建水紫陶的发展,言语中满是欣慰。

田静15岁开始学习陶艺,“75后”的她,如今已是云南省建水紫陶首席技师。她还在建水古城建起占地近7亩的“田记窑”,完整复原紫陶传统制作流程——淘泥十二练、成型七十二技、冶陶二十四法,共计一百零八道工序,吸引众多专家学者和游客慕名前来。

“到了建水,不仅可以感受千年古城厚重的历史文化,还可以触摸、购买到古城历史文化的缩影,那就是千年紫陶。”田静说,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动了当地旅游发展,旅游又让更多人了解非遗,二者相得益彰。

近年来,田静举办了各式各样的非遗技能培训,在守护传统技艺的同时,教给乡村青年一技之长,让他们能留在家乡就业创业。“参加培训前,很多学员的家庭年收入不足万元,学艺5年后,年收入普遍达6万元以上,有20%的技术骨干年收入已超过10万元。”田静说。

“通过多年实践,我们成功把非遗技艺转化为文化事业,用一块泥巴实现乡镇青年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城里住楼房、出行有轿车的生活对他们来说不再是儿时的梦。”田静自豪地说。

全国人大代表陈静:

让更多青少年学习五禽戏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华佗五禽戏安徽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静,是华佗五禽戏第58代传人。她长期扎根一线,致力于华佗五禽戏的传承、推广。

陈静关注到,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主要指标连续多年下降,存在健康隐患,日常生活中经常能见到“小眼镜”“小胖墩”。陈静意识到,推广普及传统体育项目校园五禽戏(操),加强体教深度融合,提升青少年体质,非常必要。

陈静说,在青少年中推广五禽戏(操)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在向一些青少年教授五禽戏(操)时,她感觉到大家的学习兴趣很高,学习效果较好,能带动更多人学习五禽戏(操)。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认真梳理五禽操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因地制宜开展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活动。

国家对五禽戏(操)推广的大力支持让陈静信心更足,她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非遗传承和推广工作中。今年全国两会,她提交了“关于加强体教融合、推广校园五禽戏(操)”的建议。

“通过多年的努力,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很多青年人积极学习五禽戏,传播健康理念,我感到很欣慰。”陈静说。(记者 李志刚 李凤 崔哲)

编辑: 人民文旅
审核: 人民文旅
评论
请先 登录 后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
人民文旅融媒体平台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