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梅:促进戏曲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中国旅游新闻网 2021-03-06 陈相利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梅

“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也试图寻求戏曲与旅游融合发展之路。戏曲旅游起步较晚、融合发展进程较慢,目前尚未有效发挥出其应有的经济与社会效能,建议进一步促进戏曲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梅在接受《中国旅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李梅认为,加强戏曲与旅游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戏曲旅游,可以化解部分景区同质化的问题。“近年来,一些民俗村、文旅小镇等在旅游项目设置、旅游纪念品开发等方面出现同质化倾向,影响当地文化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李梅说,地方戏曲是地域文化、民俗风情、人文个性的集中体现,戏曲旅游作为有明显地域标识、凸显当地人文风情的艺术形式,可以避免文化和旅游的同质化。

李梅表示,发展戏曲旅游,可以进一步丰富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价值与内涵。她举例说,陕西地方戏拥有热耳酸心的秦腔、细腻委婉的眉户、悦耳悠扬的碗碗腔、高亢舒展的横山道情、激越高昂的陕北说书等众多剧种,是陕西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这些优秀的剧种演绎出了许多精彩、经典的陕西故事,成为秦人的精神家园,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繁荣戏曲旅游,可以充分发挥陕西旅游的文化资源优势,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友人身临其境地体验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与时代气魄,在游客中形成深层的影响力和传播源。”

“发展戏曲旅游,还可以促进优质戏曲文化资源向经济资源转化。”李梅说,传统戏曲发展至今,不仅保留了许多经典剧目,而且始终坚守着戏曲的艺术本质,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通过不同行当的展示,塑造出鲜明、灵动的人物形象,讲述一个个跌宕起伏的故事。随着时代发展,中国戏曲在沿袭传统与精粹的基础上,也注重自身内容和形式的不断革新与创造。近年来,西安临潼积极开发戏曲文化演艺项目,旅游产业也随之火起来。比如,《长恨歌》每年4月至10月在华清宫景区每晚上演1至2场,2019年该剧演出359场,接待游客77.9万人次,演出收入1.767亿元。

如何促进戏曲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李梅建议,首先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国家要在戏曲旅游产业上进行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给予政策、制度、资金保障。各地政府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在税收、创作、演出场所、演出补贴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倾斜和扶持,比如划拨专项资金、打造戏曲旅游项目、补贴戏曲旅游演出成本等。

李梅建议,要因地制宜开发戏曲演艺项目。由政府搭台,剧团与企业“唱戏”,依托各地特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旅游项目内在文化元素,讲好地域故事。以陕西为例,可以借助中国旅游演艺国家标准培训基地华清宫的行业优势,深度挖掘临潼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唐梨园遗址保护及其文化资源活化,开发戏曲文化和旅游演艺项目,如依托华清宫随驾梨园遗址打造碗碗腔剧目《杨贵妃》,依托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打造秦腔剧目《千古一帝》,依托烽火台遗址打造剧目《骊山烽火》,依托鸿门宴遗址打造剧目《鸿门一宴》等。此外,还可以将成熟剧目与热门景点融合,如在渭南华山景区打造秦腔古典神话剧《劈山救母》,在西安大雁塔景区打造秦腔历史剧《大唐玄奘》,在延安红色旅游景区打造红色戏曲等。

李梅建议,统筹规划,打造戏曲文旅小镇。在依托历史遗存等旅游资源打造戏曲演艺项目的基础上,不仅要积极开发戏曲旅游的“周边产品”,还要统筹规划,打造具有旅游功能的创意文化小镇和可供游客观赏游览、娱乐休闲的戏曲文化小镇。比如,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拟打造临潼“梨园小镇”,除开发戏曲演艺项目外,还将积极发挥现代科技优势,根据不同年龄段游客的消费与审美需求,打造VR戏曲体验馆,让游客与剧中人物对话;建设戏曲影视基地、戏曲数码产品制作基地,让游客深入了解剧目创作过程;通过戏曲动漫进行衍生产品开发,让游客在旅游结束后常忆常新,留下更多美好记忆。(记者 李凤)

编辑: 人民文旅
审核: 人民文旅
评论
请先 登录 后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
人民文旅融媒体平台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