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2日下午,《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No.13)》系列成果线上发布及研讨活动在京举行。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发布了《2020年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2021年发展预测》研究报告。据研究报告预计,2021年国内旅游人数4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3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2%和48%,距疫前国内市场情况仍有差距。预计入出境旅游市场有望在今年下半年有序启动,全年恢复至疫前的3成左右,同时,出境游转国内游成为重要发展趋势。
近程、自驾、夜间旅游等成为2020年度热词
研究报告认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业带来了前所未有冲击和挑战,但旅游行业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取得积极成效。全年旅游经济总体呈现深度“U型”走势。上半年有组织的旅游活动全面停滞,第三季度散客出游筑底回升,第四季度恢复跨省旅游业务全面提振消费和投资信心,开始步入深度“U型”的右侧上升通道,恢复并巩固了环比增长的趋势。安全、品质、数字化,近程、自驾、夜间旅游成为年度热词。2020年游客满意度稳中有升,旅游服务质量超预期增长。在大众旅游新阶段、小康旅游新时代,2021年旅游经济将从全面复工复业走向消费、投资全面复苏,大众旅游新需求、智慧旅游新业态推进产业迭代和服务升极,全年发展预期相对乐观。要增加优质旅游供给,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扩大国内旅游消费,为世界旅游复苏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2020年国内旅游收入同比下降61.1%
研究报告指出,2020年,世界范围内的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全球性经济危机,并可能持续数年。基于远行、社交和异地生活体验的旅游经济疫情尤其敏感,受到的冲击和挑战更是前所未有。文化和旅游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为28.8亿人次,同比下降52.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2万亿元,同比下降61.1%。我们预计,全年入境旅游人数2720万人次,同比减少81.3%。实现国际旅游收入170亿美元,同比减少87.1%。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2023万人次,同比减少86.9%。2020年,旅游经济运行季度综合指数分别为68.95、75.69、78.47和85.32,同比下降但环比稳步回升。
我国旅游行业抗击疫情进程,大体上分为有组织的旅游活动全面停止阶段,防控性复工新阶段,疫情防控常态情境下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阶段、全面复工复产阶段四个阶段。旅游业从一开始就处于抗疫的第一线,疫情传播的旅游链条及时阻断。随着疫情防控不断好转,旅游业复工复产按序推进,循序开放30%、50%和75%景区最大承载量。在文化和旅游系统、市场主体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没有因为有组织的旅游活动而传播和扩散疫情,没有发生大面积的企业倒闭和员工失业,没有出现重大涉旅游安全事故和负面舆情。
“预约、限量、错峰、有序”成为旅游出行新常态
研究报告指出,国民消费为基础的大众旅游从未消失,数字化驱动的智慧旅游一直在创新。疫情期间,散客出游和休闲消费仍然以本地、近程、自驾、研学等形式顽强地存在着。散客化和自由行有效扩张了移动通讯、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消费场景,进一步凸显了高端制造、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港在旅游与旅行产业链条中的支撑作用。人们在出游前借助互联网收集目的地信息、预约体验空间、预订服务项目,在游程中扫码乘飞机、坐火车、进景区、接受无接触服务、完成支付和分享,在目的地体验无人机、现代光影技术、沉浸式演出所带来的视角冲击和生活享受。直播催生的“云旅游”丰富了居民日常旅游休闲活动,满足了旅游消费对内容的需求。“预约、限量、错峰、有序”成为旅游出行新常态,旅游治理水平加速提升。扫码入园、刷脸通行、无接触服务等数字技术在行程安排、游客分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旅游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家庭休闲成为更加普遍的核心诉求,品质旅游加速演进。在对疫情过后计划和谁一起出游的调查中,和家人一起出游的受访者占比42%,位居首位,适合亲子游或父母老人旅游的产品将更有市场。其次是与好友结伴旅游占比23%,单位班级社团等集体出游占比22%。另有11%的人计划独自旅游或与驴友一起自助游。出游动机调查中,休闲度假需求首次超过观光游览排名首位,占比29%;健康医疗动机也达到3%。疫情影响下,居民出游以放松休闲为主,基于自驾、自助方式的家庭及亲友休闲娱乐产品为市场需求热点。同样受疫情影响,品质游快速发展,“无接触”旅游备受青睐。国庆假日期间,游客对个性和品质的追求进一步增长,度假型酒店价格上升明显。
部分中高消费群体转向西部生态和自驾旅游目的地
研究报告指出,区域旅游接待和潜在出游力差距更加收敛,新业态发展潜力加速释放。受疫情影响,游客更加倾向“去人少一点的地方旅游”, 西北等开阔区域受青睐。特别是出境游受限后,部分中高消费群体转向西部生态和自驾旅游目的地。前三季度,全国共有19个省域游客接待量复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西部、中部、东北和东部分别占10席、4席、3席和2席,开阔地区游客接待排名较以往明显前移。出游方面,2020年客源地潜在出游力在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的比例大约为6.0:2.6:1.4,相比较长期处于“7:2:1”的三级阶梯状分布格局,继续呈现收敛趋势。东部地区累计潜在出游力所占比重由2010年的70.0%下降到2020年的60%。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在不断升高。避暑旅游、冰雪旅游、夜间旅游、亲子旅游、美食旅游、研学旅游、自驾旅游等新型消费需求潜力加速释放。自驾出游方式选择比例达近年新高,其中清明假期游客自驾出游比例超过7成。避暑游、冰雪游在疫情期间的发展韧性更足。老场景不断开放,传统景区、文化场馆相继推出夜游,且评级越高开放比率越高。
游客满意度稳中有升,旅游服务质量超预期增长。2020年,全国旅游服务质量稳中有升,全年游客综合满意度评价指数为80.95,同比增长0.77%,游客获得感仍保持稳中有进的态势。依靠科技、理念创新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公共文化服务、景区及目的地创新均取得显著成效,游客辛福感、获得感得到保障。一方面,出境游停滞状态下居民出游需求聚焦国内市场,倒逼国内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另一方面,游客出行的安全、卫生等诉求加速了科技与旅游融合,国内旅游服务质量创新发展效果显著。2020年国内散客综合满意度评价指数为83.61,同比增长3.36%;跟团游客综合满意度评价指数为84.25,同比增长2.29%,针对国内游客的创新优质产品不断涌现,游客满意度稳定增长。
预计2021年国内旅游人数41亿人次
研究报告认为,我们有理由对2021年旅游经济运行持相对乐观的预期,对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充满信心。研究报告预计,2021年国内旅游人数4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3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2%和48%。统筹发展与安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旅游经济新发展格局;以科技创新全力推进产业升级,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文化底蕴深厚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完善旅游发展环境,增加优质产品供给等将构成2021年旅游工作的新格局和主旋律。
客源地由中大型城市向中小型城镇梯度下沉
研究报告指出,大众旅游新阶段和小康旅游新时代的特征将更加明显,国民旅游权利更加普及,旅游消费升级愈发明显。步入全面小康社会,民众更加重视文化、旅游等精神层面的消费支出。未来,我国旅游市场将呈现客源地由中大型城市向中小型城镇的梯度下沉,更多的人有条件和闲暇加入到旅游行列,未来将是国民权利纵向延伸、横向扩张的大众旅游,是消费升级、个性张扬的小康旅游,是数字驱动、场景创造的智慧旅游,是科技创新支撑的现代旅游。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旅游业拓展了新空间,也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国民大众的旅游需求已经从“有没有”走向了“好不好”,从“缺不缺”走向“精不精”,从“美好风景”走向“美好生活”。从供给侧看,城市和乡村的旅游发展规划和项目建设,也从旅游景区、星级酒店、机场高铁的旅游目的地,走向从菜市场到戏剧场的主客共享美好生活新空间。相较于旅行社为中心的观光旅游时代,散客化和自由行主导的休闲旅游时代的市场基础更加雄厚,产业空间更加广阔,并要求旅游发展动能、产业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创新随之变革。
2021年将是近年来旅游性价比的高点
研究报告指出,科技创新将进一步带动智慧旅游升级,国内旅游大循环促进旅游消费回流。受益于科技创新和智慧旅游的发展,一个国内旅游市场为主体、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双循环相互促进,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双升级相互激励的新时代已经来临。大数据加持的“预约、限量、错峰”不仅是疫情期间,也将是疫后旅游出行的常态。
受疫情影响,出境旅游基本停滞,停滞期将超过一年。目前,新冠疫苗研发进入尾声,12月上旬开始一些国家将陆续启动疫苗接种。预计入出境旅游市场有望在今年下半年有序启动,全年恢复至疫前的3成左右,其中接待入境游客同比增长超五成;实现国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超六成五;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可望同比增长达七成。研究报告认为,入出境旅游规模化重启期间势必出现国内游对出境游的替代现象。近年来国内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供给数量和品质显著进步,越来越多游客认识到出境走马观花不如在国内“走透透”,出境游转国内游成为重要发展趋势。小而美、小而精,品质旅游也成为消费回流的重要去向。
研究报告认为,居民“找回失去的旅行”意愿强烈,2020年一至四季度居民出游意愿并未因疫情显著下滑。随着疫苗接种范围不断扩大,2021年居民出游意愿将保持在85%以上,旅游市场复苏步伐势必更快。疫情以来,住宿、机票价格降幅明显,景区门票降价甚至免费、旅游消费券发放等优惠政策仍可能在一些地方延续。2021年将是近年来旅游性价比的高点,旅游需求将沿着需求曲线向“价低量升”方向移动,为疫后旅游市场复苏注入强劲动力。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