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大循环,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题为《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的讲话中指出,大国经济的优势就是内部可循环,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等收入群体是消费的重要基础。
鉴于国内旅游消费在居民消费中已经占据重要地位并且具有巨大挖掘潜力,以及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国内旅游市场地位愈发凸显的现实情况,研究进一步畅通国内旅游市场大循环,对于促进国内大循环主体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扩大居民消费是扩大内需的核心
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战略基点在于扩大内需,而在现阶段,扩大内需有着新的内涵。从支出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情况来看,2008年以来,最终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高位,2019年为89%,而货物和服务进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1%,特别是该指标近些年还经常出现负值,比如2016年为-11.6%,2018年为-7.4%。与此相对应的,我国外贸依存度在2006年达到历史最高位的64.2%之后不断降低,已经降低到2019年的31.7%。当前及未来经济的增长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显得更加依靠内需。而从构成内需的最终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总额的情况来看,近些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却出现下滑的态势,从2015年的69%降低到2019年的57.8%,这与西方发达国家最终消费支出对GDP贡献率高达70%-80%相比差距在拉大。再从构成最终消费支出的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的情况来看,自从2008年以来,两者的比例关系基本稳定在7:3,比如2019年,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支出的比例为69.97%,政府消费占比为30.03%。在不断优化政府与市场关系、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形势下,政府购买应该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特别是2008年以来,大量投资使得投资的边际贡献率下降,过度依靠投资拉动经济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综上来看,扩大内需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战略基点,而扩大居民消费是扩大内需的核心和最关键。
坚持扩大居民消费,既是当前应对疫情冲击的需要,也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旅游消费的基本特征与性质
国内旅游消费是典型的居民消费,在需要树立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畅通国内大循环的背景下,研究扩大旅游消费的问题,首先有必要明确和深化对旅游消费的认识。
第一,旅游消费属于最终消费。旅游消费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发生在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娱乐等方面的支出,旅游者购买的产品和服务属于居民最终消费品的范畴。2019年,国内旅游总花费为57250.92亿元,占当年居民消费和最终消费的比例分别为14.84%和10.38%,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为13.91%。当前,国内旅游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已经占据重要地位,国内旅游消费对居民消费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已经由1995年的5.32%提高到2019年的18.8%。
第二,旅游消费属于特殊高档品消费。如果从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购买的单一商品或服务的情况来看,对于当地人来说经常表现为生活必需品,而旅游需求显然是人们的非生活必需品,旅游需求的价格弹性大于1,是典型的高档品消费。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刺激高收入群体消费,往往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基本方向。刺激中产阶层或富裕群体在旅游这种高档品方面的花费,不仅对于扩大消费需求,而且对于带动低收入群体的共同富裕,具有特殊意义。
第三,旅游消费是弥补欠发达地区内需不足的重要手段。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依旧是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对于乡村地区、边远山区、资源枯竭型地区、革命老区、沿边地区、西部地区等远离城市或经济发展中心的欠发达地区来说,自身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均不足导致缺乏内生增长动力。引导发达地区更大规模的旅游者前往上述地区旅游消费,同时带动旅游投资和建设,可以从两方面弥补欠发达地区的内需不足问题,对于促进区域之间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内旅游消费的现状、格局及地位
我国人口众多,国土幅员辽阔,区域之间山川风貌、气候环境、历史人文等方面差异较大,易于形成超大规模的国内旅游市场。坐拥全球最大规模的国内旅游市场,已经成为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重要体现。
第一,国内旅游市场稳居三大旅游市场的主体。进入新世纪以来,入境旅游增长放缓,入境旅游市场规模与国内旅游市场规模的差距迅速拉大,从2001年到2019年,国内游客人次比入境游客人次倍数由8.81倍迅速攀升到41.33倍。虽然新世纪以来出境旅游发展迅猛,但与庞大的国内旅游市场相比,依旧不可同日而语,2019年,国内游客人次是出境游客人次的35.49倍。从国内旅游总花费情况来看,由2001年的3522.4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57250.92亿元,后者是前者的16.25倍。国内游客人均旅游花费从2001年的449.29元增长到2019年的953.23元,翻了一番。即使不考虑新冠肺炎疫情对出入境旅游的影响,国内旅游消费市场也早已经稳居三大旅游市场的绝对主体地位。
第二,国内旅游消费在最终消费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国内旅游花费占最终消费的比例和占居民消费的比例,从1994年的3.62%和4.77%一路攀升到2019年的10.38%和14.84%,总体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这恰好伴随了我国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的全过程。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旅游消费支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旅游消费需求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体现,将来依旧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第三,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巨大的潜在旅游需求被压抑。进入新世纪以来,除2003年等特殊年份之外,国内旅游收入的增长率明显高于GDP的增长率。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增长率出现下降的新常态背景下,2009年-2011年连续三年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也高达17.2%、19.6%和23.6%,不仅未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反而出现明显逆势上扬的态势。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以2020年国庆黄金周为例,国内游客人次和国内旅游花费恢复有7成,如果从全年平均情况来看,粗略估算2020年有40%左右的旅游需求被压抑,这些被压抑的旅游需求必然会寻求释放。
第四,新冠肺炎疫情引致高端出境旅游需求“出口转内销”。进入新世纪以来,出境旅游发展迅猛。从2001年到2019年,我国居民出境旅游人次年均增长15.76%。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数据,2019年中国居民出境旅游总花费高达2500多亿美元,折算成人民币人均出境花费在1万元以上,两项指标在全球范围内都位居最前列。在国外疫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出境旅游需求将转移到国内,有望助推国内边疆等地区长线旅游以及高端旅游的发展。
四、构建国内旅游市场大循环格局的对策建议
“十四五”期间,要构建国内旅游市场大循环格局,需要刺激旅游消费需求,大力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提升旅游供给体系对国内旅游需求的适配性,努力构建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努力推动形成更大出游规模、更高出游频次、更广游览范围、更优供给质量、更多产品类型的国内旅游市场大格局。
第一,实施科学化、精准化的防疫举措。要畅通国内大循环,需要以人员的自由流动为前提,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往往以限制人员的自由流动为基本举措。随着疫苗逐步开始大规模接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预计,当整个社会疫苗接种率达到60%-70%以上,疫情将会得到有效控制。应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防控策略,实施科学化、精准化的防疫举措,尽快实现健康码全国一码通行,制定科学合理的疫情防控责任分担机制。把握好疫情防控和人员流动的动态平衡,为旅游行业的全面复工复产特别是国内旅游市场大循环格局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实施有利于供给均衡化的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战略。将旅游发展有机纳入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乡村振兴等国家发展战略,实施西部旅游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旅游接续产业培育、中部地区旅游崛起、乡村休闲旅游大发展等战略举措,大力支持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乡村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增加高等级景区、旅游度假区、文化产业示范区、国家公园等的分布数量。鼓励并扶持支线机场、通用航空的发展以及与重点出游城市之间的航线加密,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在旅游产品和旅游基础设施方面的供给数量和质量。
第三,实施有利于假日旅游经济更加繁荣发展的新举措。建议对当前实施的国家法定节假日制度效果进行评估,出台有利于带薪休假制度落实的可操作性实施细则,刺激并鼓励跨区域长线旅游市场的发展。大力推动环城市乡村休闲游憩带的建设或转型升级发展。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中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旅游战略协作层级和能力,破除影响游客及人员往来便利化的交通、政策、体制等方面的瓶颈,进一步做大做强城市群内部节假日高频次循环往复旅游市场。
第四,打造符合后疫情时代特征的高质量旅游产品体系。大力推动交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发展跨区域、长距离、高标准的旅游风景道、边境旅游公路、滨河游览廊道、旅游火车等交通型旅游产品,进一步引导并鼓励自驾车旅游以及汽车营地的发展。鼓励发展实景演出、特色餐饮街、酒吧街、灯光夜市、全息灯光秀等夜间旅游业态,延长文博院馆的开放时间,不断繁荣休闲旅游夜经济。鼓励并支持中医药健康旅游、养生养老旅游、体育休闲旅游、精品民宿旅游等产品的发展,积极引导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开拓国内长线旅游、专项旅游等高端旅游市场。
第五,推动潜在旅游需求不断向现实旅游行为的转化。瞄准潜在客源市场,实施普惠性旅游发展计划,推动更多人、更高频次地享受旅游体验。制定研学旅行重启计划,努力构建研学旅行大市场。实施能够刺激老年群体、农村居民等低收入群体出游的优惠计划,研究将奖励旅游花费纳入企业所得税扣除项目的可行性,鼓励更多的企业组织更多的员工开展奖励旅游。
第六,推动有利于培育旅游发展新动能的供给侧改革。深入贯彻落实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出台创新型举措,推动旅游与文化、交通、农业、工业、体育、医疗等更多领域的有机融合发展,不断孵化旅游新业态。推动旅游发展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紧密衔接,建议在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型城市、中西部人口稀疏地区的国土空间用途中预留大尺度旅游生态发展用地。研究出台鼓励农村闲置宅基地对外流转开办农家乐、精品民宿的办法,引导已经在城镇落户的子女继承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开展旅游经营,鼓励更多人才从城镇回流农村发展乡村旅游。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