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照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是我国推动现代农业建设机制和模式的重大创新
人民文旅 2020-05-18 生哥

1586394778567857.jpg

“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由于人多地少,肯定难以走美国现代化大农场的路子,但是日本农业高保护的发展模式也难以借鉴。因此未来中国农业现代化要根据自身资源特点、制度特点走出具有自身特点的适度规模经营之路。”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产业与技术研究室室主任、研究员张照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同时,在他看来,国家目前正在大力推动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我国农业机制创新的重要载体。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已经成为各地推动农业发展的一个有力抓手,也成为各类支持政策汇集的重要平台。

人民日报客户端三农频道:一提起农业现代化,我们最先想到的是欧美的农场,一家人经营十几万亩耕地,机械化施肥播种收割,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是什么?

张照新:关于农业现代化是指农业由一个传统产业转变成为一个现代产业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进程中,通过引入现代化物质装备和现代科学技术建立现代生产体系,通过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建立现代经营体系,通过健全产前、产后等环节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业的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涉及到农业产业的要素、过程和结果等各个方面。

从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看,农业现代化具体模式要切合本地的实际资源禀赋。目前一般分为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规模化、机械化大农场模式。这是土地资源比较丰富条件下的现代农业模式,属于这一类的国家还有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这种模式下,农场规模都比较大,平均规模在2000-3000亩,也有部分规模超过万亩甚至10万亩的农场。第二种模式以日本、以色列等国为代表的资本技术密集型模式,这种模式的国家一般都土地资源比较少,农场的规模难以扩大,重点是通过资本和技术投入,提高土地产出率。第三种模式以法国、荷兰等欧盟国家为代表的资本技术集约加机械技术的复合型模式。这些国家土地资源介于前两类国家之间,农场规模比第一类要小得多,但比第二类的日本、以色列要大,在适度规模化、机械化的基础上,通过资本和技术投入,提高自身产业竞争力。就我们国家而言,人多地少,肯定难以走美国现代化大农场的路子,但是日本农业高保护的发展模式我们也难以借鉴。因此未来中国农业现代化要根据自身资源特点、制度特点走出具有自身特点的适度规模经营之路。

人民日报客户端三农频道:中国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上,面临着那些问题?

张照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稳步推进,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快,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当前,我国农业农业现代化也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诸多制约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是资源和生态约束。我国土地资源相对较少,我国人均耕地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水资源占用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8%。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大量耕地资源被用于城市建设和非农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剧了我国水土地资源的约束。另一方面,由于过去偏重增产导向,不断加大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化学投入的使用,对土壤和生态都带来严重影响,导致我国生态环境呈现恶化趋势,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尤其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行绿色发展,在农业上实施“一控”(控制用水)、“两减”(减肥减药)、“三基本”(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病死畜禽基本得到资源化利用)行动,并试点耕地休耕轮作、重金属污染土地治理等。未来国家应进一步加大这些举措的推进力度,强化对资源保护和生态系统修复,为农业现代化夯实资源和生态基础。 

第二,农业劳动力素质的制约。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掌握现代化技术的农业生产者。我国农业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大量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农村年轻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趋势明显,进一步导致农业劳动力素质呈现结构下降。农业劳动力素质大大增加了先进技术与现代理念的推广和普及的难度,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大挑战。近年来,国家一方面通过开展职业农民培训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另一方面,也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以及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第三,超小规模经营主体的制约。农村改革,土地分包到户,还形成了超过2亿户均规模不足1公顷的小规模经营主体。毫无疑问,家庭承包经营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巨大发展。但经营规模过小,不仅劳动生产率难以大幅度提高,也制约了基础设施建设、现代装备条件和先进技术采用,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部分工商资本也进入农业领域。据统计,目前全国家庭农场超过60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200万家。但总体来说,我国新型农业经营数量比较少,小规模农户仍然占主导地位。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必然要面临劳动力结构和小规模经营带来的挑战。

,农村要素和产品市场不够完善。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必然要求相对健全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农业由传统产业转变为现代产业,实际上是农村土地、劳动力和资本、技术等各类要素重新配置优化组合的过程,完善的要素市场是实现各要素优化配置的前提。从实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分割的格局逐步被打破,城乡之间人口、劳力流动加速。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不断完善,在坚持集体所有权,保障农民承包地基础上,积极放活经营权,实行“三权分置”,土地流转比例不断提高。总的看,农村土地、劳力、资本和技术等市场框架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但是很多深层次的改革还不到位,比如农民进城户籍和医疗教育社保安排、土地承包权转让、经营权抵押入股等制度安排,还存在诸多不尽完善之处,导致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对比较滞后,农地流转不够稳定,制约了新型农业主体的发育和成长。另一方面,健全的产品市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后,随着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我国形成了包括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以及期货市场在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但我国农产品定价机制、市场监管制度还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激烈的国际国外竞争压力。随着“一带一路”的倡议的推进和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推行,我国农业对外开放水平会进一步提高。尽管当前疫情防控导致国内更加关注国内供应链的稳定性,但从长期看,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一体化趋势不会改变。我国人均水土资源较少,农产品竞争力比较弱,尤其是粮棉油等大宗产品,缺乏竞争力。如何利用我国比较优势,调整农业结构,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是一个重大课题。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程度提高,市场影响因素增多,市场风险加大,也对农业产业发展带来很大的挑战。

人民日报客户端三农频道:中国的现状是家庭经营为主的小农户较多,如何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进行衔接?

张照新: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小农户家庭经营将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将小农户带入农业现代化轨道既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当前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明确了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举措。具体说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提升小农户发展能力。主要是从基础设施建设、物质装备和技术应用、劳动力培训等方面支持小农户提升发展水平。在基础设施方面,政府将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支持小农户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小农户生产基础设施。同时,完善水利、道路、仓储等公用设施,为小农户生产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在科技装备应用方面,推广面向小农户的实用轻简型装备和技术。支持小农户运用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物质装备等发展智慧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等现代农业,提升小农户物质装备和科技水平。在经营主体素质提升方面,采取采取农民夜校、田间学校等适合小农户的培训形式,开展种养技术、经营管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乡风文明、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要将小农户作为重点培训对象,帮助小农户发展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同时,通过财政补贴、信贷支持等方面,支持有意愿的小农户扩大规模发展成为家庭农场。

二是提升小农户自组织化程度。一方面,鼓励小农户自我组织起来,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合作社根据小农户生产发展需要,发展农产品初加工、仓储物流、市场营销,通过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另一方面,支持小农户通过联户经营、联耕联种、组建合伙农场等方式联合开展生产,共同购置农机、农资,接受统耕统收、统防统治、统销统结等服务,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三是发挥龙头企业小农户带动作用。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通过订单收购、保底分红、二次返利、股份合作、让农民分享产业发展收益,形成产业发展共同体。

四是健全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方面,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供销合作社、专业化服务组织、农民合作社等各类服务主体发展,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组织体系;另一方面,推动服务方式创新和服务领域拓展,发展生产托管、综合平台、技术集成、产销对接等服务方式,为小农户提供急需的农资供应、绿色生产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农产品初加工等服务,提升小农户生产的现代化水平。

当然,要构建小农户与农业现代化有机衔接的政策体系,通过财税、金融等方面,支持小农户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引导小农户联合与合作,鼓励龙头企业、各类服务组织为小农户提供服务,从而把小农户引导现代农业发展的轨道上。

人民日报客户端三农频道:近几年,国家和地方政府在主推现代农业产业园,这对于农业现代化有什么作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各地农业产业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张照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是我国推动现代农业建设机制和模式的重大创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已经成为各地推动农业发展的一个有力抓手,也成为各类支持政策汇集的重要平台。所谓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在一定的区域范围推动“生产+加工+科技+品牌”,聚集现代生产要素,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形成产业规模大,主导产业突出、各类要素技术集成应用水平高,集农业生产、 科技研发、 生态保护、 休闲旅游、创新孵化等多种功能为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集聚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既推动了资源要素的集群集聚,又推动了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对于推动农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是有利于促进资源要素集聚集约利用。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依托主导产业,导入资本、技术、信息和人才等现代要素,与区域内的土地、劳力资源重新组合、优化配置,推动主导产业的集群积聚,形成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源。

二是有利于促进产业体系构建。通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促进区域内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不同环节相互配套和协作,拓展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通过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了农业的产业转型、产品创新、品质提升,提高了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

三是有利于发挥农业支持政策的协同效应。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农业支持政策提供了更加有效的载体。通过把各类支持政策集中在现代农业产业园,解决了以往各类支农政策各自为政、难以发挥合力的弊端,有利于更好的集中政策资源,发挥政策的合力。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对于各地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自2017年以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准创建了114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截止到目前,有62个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这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代表这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最高水平,是各地现代农业发展的标杆和样板。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我国农业机制创新的重要载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在体制改革、结构调整、业态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农业发展典型,探索我国契合各地实际的农业现代化路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也是现代物质装备、先进技术应用和集成的重要平台,是各地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对于各地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发挥着辐射带动作用。

人民日报客户端三农频道:企业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内是否必不可少?是否像各地发展工业园区一样,需要集中入驻?

张照新: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中,企业不仅必不可少,更是提升园区发展水平和质量的关键。一方面,企业与其他主体相比,具有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是产后的加工、流通环节的重要主体。另一方面,企业在推动要素优化组合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本质上是区域内通过引入资本、技术等要素,实现对传统资源和产业的激活。而引入资本、技术要素,企业是最有效的载体和渠道。同时,企业作为最具活力的现代经济组织形式,也是实现各类资源和要素优化组合有效平台。据农业农村部统计,6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入驻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00多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00多家。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应该实行企业化运行。企业的主体地位不仅要在加工、流通等环节引入企业,园区运行也应实行企业化管理,真正发挥市场机制在现代园区的作用。目前,很多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仍然采取行政管理体制,通过设立管委会,承担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招商引资、促进各环节协同协作,但普遍效果不佳。根本原因在于管委会存在体制机制上的缺陷,难以有效推动资源要素配置和产业协同。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与工业开发区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别。两者的共同点都是要现实区域内资源要素集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实现产业的集群集聚。差别是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更强调立足农业生产,构建相对完整的现代体系。因此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需要吸引产后加工、流通以及各类科技类、服务组织入驻,但更加注重与区域内农业生产环节的配套与协作。

人民日报客户端三农频道:各地国家现代产业园区主导产业不同,产业园区的发展路径是否也应有所不同?怎样选择产业园的发展模式?

张照新:目前对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的模式、路径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我理解,从不同视角,农业产业园区发展路径或者发展模式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从主体视角看,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可分为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合作社主导型。如在浙江、广东、福建等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更多是由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推动,在中部或者西部地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中,政府发挥了更多的推动作用。不过我认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应更多发挥企业和市场主体的作用,利用市场机制更好的促进要素集约利用和产业环节的协同协作。从产业环节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可分为加工带动型、流通带动型、科技带动型、品牌带动型、休闲旅游带动型、新业态融合型等模式。不同地区因其资源禀赋、主导产业以及发展水平的差异,其产业园区发展模式也会不同,肯定不能照搬照抄。至于如何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应结合产品特点、产业基础、市场定位、发展目标等方面的情况,参考现有产业园区的发展经验,进行综合考量。

 人民日报客户端三农频道:目前已经获批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对当地有是否示范作用哪些园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好?如何更好推动产业园区三产发展

 张照新:目前被认定的62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都是各地涌现出来的农业园区的发展样本。不同的产业园区代表了不同的产业类型、不同的发展模式,对于各地农业发展都具有示范引领作用。据初步统计,全国62个国家级产业园已形成95个主导产业,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万元,比所在县平均水平高34%。

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视角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现代农业园区产业,由于周边消费能力比较强,加上市场主体更为活跃,产业业态更为丰富,一二三产业融合水平更高一些。而中部、西部地区的农业产业园区,更多立足于农业资源条件,发展规模化特色产品生产基地,推动产后的加工流通产业集群发展,这也比较契合实际的做法。

 在产业园区推动三产发展,我认为要抓住两个要点。一是要抓住市场需求。尽管从国家产业园区建设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但是其含义是比较广泛的,既包括休闲旅游,也包括种养结合、产后加工流通和电商等等。因此在推动园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时,一定要结合市场需求。在实践中,也有个别园区为了迎合国家现代产业园区的要求,在远离大中城市的农业地区生搬硬套,在园区中设置休闲旅游板块,不仅浪费了大量资金,而且导致园区难以为继。二是立足于园区农业基础。农业产业园区,其核心就是在一个区域内,围绕主导产业,推动要素集约利用,产业集群发展,从而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发展质量效益。因此,发展产后的第二、第三产业,一定要立足与园区的农业条件。不能脱离园区主导产业。否则,园区的一产、二产和三产就难以真正融合,也无法取得倍乘效应。

编辑: 人民文旅
审核: 人民文旅
评论
请先 登录 后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
人民文旅融媒体平台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