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萧林委员:《唐宫夜宴》“考古盲盒” 文物大众传播的有益探索
国家文物局 2021-03-07 陈相利

2021年河南春晚《唐宫夜宴》惊艳全网,博物馆里的文物仿佛“活过来”,在场景转换中惟妙惟肖地互动,河南博物院的莲鹤方壶、贾湖骨笛等重量级国宝一一现身舞台。2月25日晚,河南卫视又推出2021年元宵节特别节目“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再次在网络上掀起热潮。除了“出圈”的《唐宫夜宴》,2020年,河南博物院出品的“考古盲盒”——失传的宝物,一度被热情的网友买断货。

这些亮眼成绩的取得与河南博物院在传统文化的活化和大众传播方面有益的探索分不开。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在采访中说,河南博物院是收藏、见证、展示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脉络的重要殿堂,肩负着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使命,历来十分重视文物资源的活化利用。

“在具体工作中,河南博物院深入研究馆藏文物资源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为观众提供主题鲜明的陈列展览,让观众看得懂、记得住、有兴趣。”马萧林说,例如,河南博物院最近推出的“泱泱华夏·择中建都”基本陈列,策展视角、展示内容和范围较提升前明显扩大,突出展示了中原文化在中华文明体系中的母体地位和在黄河文化发展中的核心主干作用。同时通过对中原文化“闪光点”的多方位解读,将历史陈列与城市记忆有机结合,拉近了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

马萧林认为,要挖掘文物所蕴含的易于被公众理解和接受的传统文化要素,找寻传统文化和当代生活之间的契合点。例如,河南博物院开发的“考古盲盒”之所以能够在众多商业盲盒中脱颖而出成为文创爆款,关键就在“考古”二字,通过借助当下喜闻乐见的“盲盒”形式,创造性地融入让大家感到新颖好奇的考古场景元素,在让公众收获考古探索带来的体验感、惊喜感、满足感的同时,又能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同时注重利用科技赋能创新文化产品。”马萧林告诉记者,科技赋能不仅能让文物会说话、动起来、活起来,也能让厚重的历史文化穿越时空,更好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近年来,在科技的加持下,从3D扫描、3D打印再到AR沉浸式体验,“沉睡”千年的历史文物不断地被“唤醒”,走入大众视野。“考古盲盒”的走火、《唐宫夜宴》的惊艳和《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的新奇,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黑科技”,为沉浸式展览和体验提供了发展空间,让古今对话成为可能,也让时空的穿透力变得真实可感。同时,短视频和社交平台等传播领域的新技术,也让文化产品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强的力度在新媒体平台迅速传播并维持热度。

博物馆是青少年认识历史、传承文化的鲜活教材,尤其是其探索未知的内容特点和灵活多变的场景体验,在教育引导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方面具有重要优势。

“河南博物院十分重视如何在面向青少年时,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准表达。”马萧林说,当前,以95后、0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正逐步成长为文化消费的主力军,“考古盲盒”、《唐宫夜宴》和《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在网络上的迅速走红,青少年群体便是最重要的力量。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在设计之初,正是充分考虑到了年轻人求新求异的探索性和娱乐性的消费心理,利用文化和创意引导他们从猎奇探宝转变为热衷探寻宝物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从而更好实现了“考古盲盒”的科普价值。

“考古盲盒”《唐宫夜宴》的火热,让河南博物院在春节期间成为参观的热门地。马萧林介绍,今年春节期间,河南博物院共接待观众5万多人次,除了除夕当天不足1000人次外,其余6天都略超过8000人次,这也是疫情防控下实施网上预约的大致人数。去年9月下旬,河南博物院主展馆开放后,周二至周五每天观众量在3000人次左右,周末每天大致有5000人次,“十一”长假期间,每天都超过8000人次。可以看出,“考古盲盒”《唐宫夜宴》的火热,对河南博物院的参观热度有比较明显的带动作用,但由于实施限流,春节期间在参观总数上并不能反映出来。

提到如今的文博热,马萧林说,“文博热是近几年来的一个亮眼的文化现象,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社会公众对于文化的需求日益高涨;另一方面得益于文博界与各类媒体的交流合作与探索创新,推出了一系列吸引、感动观众的文化产品。”

同时,马萧林也清醒地认识到,在文博热现象的背后,作为文博人,如何能把这种火热变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常态,成为人们的文化自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传统文化的活化和公众教育与传播等事业发展需要突破的瓶颈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转变思维方式。具体来说,博物馆人不仅要做好陈列展览等核心业务,还要积极开发更多受观众喜爱的延伸活动、衍生产品,包括社教活动、沉浸式体验、文创产品等,不能抱有坐等观众上门、爱来不来的思想;同时,要主动热情地与新闻传媒、网络科技等开展广泛深入的交流合作,不断创新表达方式,拓宽传播途径,而不能因循守旧、抱残守缺、故步自封。

谈到在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时,马萧林说,在传统文化的活化和公众教育及传播上,我们要在保护好文化遗产的情况下,坚守底线思维,避免过度娱乐化、媚俗化,一味追求所谓的关注度、流量、“出圈”。当然,也要认识到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观念更新,对于传统文化活化利用的方式、方法、手段会更加多样多元。(李瑞)

编辑: 人民文旅
审核: 人民文旅
评论
请先 登录 后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
人民文旅融媒体平台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