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文旅讲堂丨曾辉:城市更新与社会创新设计
人民文旅 2020-10-13 杨琪

关于城市更新与社会创新设计这个话题确实比较大,也有很多人认为从专业角度上来讲,似乎不是我们过去所说的一些专业名称的概念。所以我一直说,北京国际设计周这10年以来在提倡大设计观。所谓大设计就是用我们的创意设计和我们的设计思维,和一切相关领域相关产业,包括文化领域的相关方面去深度融合。它的目的是能够推动传统产业的提质增效,也能够让它转型升级。

现在所讲文化产业的真正的核心应该是产业的文化化。我们知道要让各项产业有文化、有创意、有设计、有美学,才能够更好的提升我们的创新品质。对于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社会也同样有这样的价值。所以这个话题是基于这样的一个思考。为了说明这个话题,我以几个我评审主持或是参与评审过的一些项目为例给大家分享。

首先是2013年北京国际设计周给红旗渠评了一个经典设计奖——北京国际设计周的最高奖项。它采用了一种因地制宜、因材施艺、因陋就简、因势利导的一种设计原则。从张颌把水通过红旗渠引到林州,真正的落差百公里长才有8米,在这样的一个落差范围内能够让水往下流,这是不容易的,这体现了很多的智慧。更主要的是它采用在那样的艰苦条件下,能够真正实现创意性的一种解决方案。他带动更多的乡村工匠来参与,集体共同来修建这样的一个水渠。在一定意义上来讲,它也体现了新的社会创新的价值方式。在工程建设上他就地取材,因为那时候没有资金,所以就开山炸石,通过石材来修堤坝、来做建筑,所以它是一种典型的石构式的建筑。

另外我参与评审的一个中国设计制造奖的金奖的项目,是一个女性设计师设计的叫可以喝水的书。这本书打开以后,每一页实际上是一个过滤纸。它是为了让非洲的孩子们能够通过这样的过滤净化,让孩子们喝到干净的水。这样的一本书,这种思考不仅仅是去解决单一的知识传播或者是一种功能。他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社会的启发——我们要去关注贫穷缺水地区饮水的安全。这样的设计思考,是要来解决我们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它的工艺价值,也是它的设计价值所在。

我在主持评审“中国设计权力榜”,也非常注重城市更新设计,包括乡村营造设计和社会创新设计,包括公共设计教育等相关领域作为评审的一些重点。我们希望能够让更多人拥有这种好设计,这种民生的权利和文化的权利。

在去年参与评审苏州国际设计周首次开设的一个奖项。其中“苏州好行”是一个获奖项目,这个项目是一个公共的旅游循环交通系统,通过旅游大巴在不同的旅游线路形成一个环形的循环式的旅游服务。这个体系很好解决了我们旅游品质问题,所以我也认为它体现了社会创新价值。

通过这几个案例我们理解了社会创新对于我们的意义,接下来从中国和世界在建筑体系上,能够为人类的生存空间、生存环境所形成的一些智慧体系再进一步说到城市创新方面形成的一些突破和案例模式。

世界有三大建筑体系。夯土建筑是人类最早能够就地取材来搭建居住空间的一个方式;当然还有中国为代表的木构建筑体系。另外还有石筑建筑体系,欧洲很多古代建筑体系都是用石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首先说夯土建筑。夯土就是通过泥土,通过干打垒的方式,夯实形成墙体。在历史上有着很多有代表性的夯土建筑。例如郑州商城城墙距今有3500年了,现在郑州也正在把商城的遗址进行保护和加以开发。虽然商代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但是它的智慧仍然对于我们当代有着价值!很多乡村,包括民宿,很多建筑体系也开始重新思考,用夯土建筑来构建独特的乡村建筑景观,而不是把我们的乡村全都盖成小洋楼,失去乡村风貌。夯土建筑体系,在一定意义上来讲,实际上是回归到自然的建筑体系中来,是从土地里面生长出来的建筑形态。但是传统的夯土建筑的稳定性、安全性是不足的。所以现在把传统夯土建筑的技艺进行现代转化,在建筑的材料组合上形成新的转化,已经产生了很多抗震性比较好,符合更时尚、更现代的夯土建筑形态。所以这样的建筑形态应该是值得我们去推广。

我们再看木构建筑体系,木构形态或者竹构形态,都具有东方的美学的格调。有一种把自然和人造物有机融合的禅意。这种方式是东方设计思想里面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天人合一,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来自于自然的美能够变成我们生活的美,变成我们人造的美。


石材的方式也是人类大规模使用的一种材料,实际上在当代尽管用的更多新型材料,都是采用了石构的形态。石材相对于木材、夯土具有保存性良好的特性,所以在欧洲很多城市,它可以不断的通过有机更新的方式,而不是把这个城市全部拆掉,一切从头来,变成一个崭新的城市,很有人文气息和魅力。即使在更新过程中也善于把当代的建筑和老的建筑进行有机的结合。彼此之间并没有感觉有太多的违和感。有着历史和当代、最时尚和最传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一个表达。在这样的一种城市里的时候,我们会觉得他这种城市是从历史上它不断通过这种城市更新,一步一步有机循环微循环式的改造,让城市既符合现代的生活方式,又保留着这个城市的文脉。

城市更新的设计思想,其实不是现在才提出来的。我们的城市需要我们的建筑师,需要我们的设计师,能够让城市的街区,一栋旧楼,一个空间加以改善。城市更新不是靠大的工程才能够解决。其实从每一个细节去入手,都是可以让城市变得有新的活力,有新的升级。特别是现在我们这几十年,中国建筑的总量非常大,但是有些它的建筑寿命还在,但是美学寿命已经存在问题了,所以如何用新的创意、新的美学、新的建筑解决方案能够让他们改善值得思考。


比如北京大栅栏通过设计周也不断的植入一些创意的业态,通过设计的以展带件的方式,让设计变得更加有了一种活力。而且政府的开发机构并没有大规模的去拆迁,原则上保留了70%的原住民在这里,所以它还保留着这样的一个胡同的肌理和这种传统胡同里面的一种生活的业态,一种生活的形态。通过这种方式,你会感受到这个街区还活着。他不是全部推倒重来,而是通过这样的一种有机更新,通过这样的一种微循环改造方式来加以提升。


现在的设计要解决三大关系问题。我们的传统的专业设计体系,重点在解决人和物之间的关系,如何让物能够更好的为人所用。但是走到了当代,已经开始要解决人和人的关系问题,人和人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在社会责任和社会诉求的方式上,把社会创新设计当做分析和思考的一个出发点。当然现在也有称之为叫社会设计,是希望能够从社会学意义上能够让设计让我们的文化、艺术创意能够更多的为社会变得美、变得好、变得善,而提出他的智慧和解决方案。

达芬奇,曾经设计过的一个依姆拉的小镇,当年他在米兰遭遇到黑死病的时候,充分考虑到这个城市如何能够让在公共卫生安全、在城市的公共、文化、教育、商业、娱乐等各个方面,能够符合人的方式,所以他提出了很多的思考。在这种方式上,我们就讲设计学里面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考,叫设计思维。

这样的解决方案不是简单的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方式,它是一种系统性的方法论,是一种富有创新性的思考。为什么我们又把它称之为大设计思维?因为到了当代,更多的开始寻求跨界,艺术和设计之间本身是无界的。现在更多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需要和一切相关产业进行融合发展。

一个令我感动的案例是在泰国孔提平民区。一个地产商把平民区里面闲置的空间挖掘出来,投资改造成了不同形态的足球场。这种好设计,很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够用更多这样的创意设计在我们的城市中、老旧社区里面?为我们的政府、为我们的社区提供这样的创意的建议和解决方案,能够让老旧街区、老城市也能够不断的丰富它的文化、教育、体育各个方面的公共文化的供给。

我们需要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去关注我们的社会,关注低收入阶层,关注更多值得去解决的社会生活、环境和品质的问题。这样的方式需要让不同的领域,从各个方面都去做这样的思考。我也一直强调这个设计要不能以善小而不为。哪怕再小的善,我们去用设计的方式去解决了,那么它就会积小善为大善,就会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有善意、更美好。

我们在进行城市更新,要结合社会创新的思考,我们如何让更多的普通人,相对中低收入阶层也能够在城市里面有他的生活的空间,而不是把这样的一些地方改造以后都变成有钱人的地方。所以我们说这样的一种设计的城市更新原则,也是我们社会创新思考的一种这个选择。

(主讲人:曾辉,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


来源:人民文旅

责任编辑:杨琪

本文章版权归人民日报人民文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人民日报人民文旅】遵循行业规范,所有转载稿件均已标注作者及来源,不代表本站观点;原创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本站观点;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获得转载授权后请注明作者以及来源为“人民日报人民文旅”,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投稿可能会经过编辑修改或补充。

编辑: 人民文旅
审核: 人民文旅
评论
请先 登录 后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
人民文旅融媒体平台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