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文旅讲堂丨吴志轩:十年回乡路 抢救最美乡村
人民文旅 2020-09-02 杨琪

所谓回乡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是从城市到乡村,另外一方面也是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在10年当中,我们可以分成两个层面,两个时间段。一个是本土文化生活度假阶段,一个是从2017、18年开始的本土文化生活家园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本土文化生活度假。在2011年初的时候到九思堂,主要是有两个原因促使我从城市到乡村,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对向往的生活和期望的生活状态有一个设想。我从小是在南昌市的郊区湾里区长大,山水田园是我从小成长的环境,我真的非常乐在其中,也留有非常多的美好的回忆。所以对乡村的生活环境非常熟悉也很喜欢。所以婺源是我觉得很好的生活目的地的一个选择。

第二个原因是在2011年,我觉得度假这个行业一定是朝阳产业,未来有着极其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当时我们和另外两个伙伴在2011年的正月十八那天到了婺源,开始了到现在10年的回乡路。

我们2014年底做过一次抢救中国最美乡村的众筹,也是把我们所要想要表达的古宅保护和到本土文化生活度假的内容体验,做了一个很直观的展示。

有时候人们会问自己,我为什么活着?从2002年北京大学硕士毕业之后,12年的奔波辗转各地,只为追寻自己的梦想。

我是婺源抢救最美乡村计划的发起人。4年前,我和朋友们在婺源开了第一家本土文化度假宅院——九思堂,这栋始建于1902年的百年徽商老宅,引领我踏上了回乡的路。婺源被公认为中国最美的乡村,虽然没有大山大河的奇景壮丽,却处处流露着乡村生态独有的人情纯美。

但在这里,我亲眼见过许多徽派古宅的悲情结局,多少显赫一时的家族花费巨资,历经数年乃至十数年建造,屹立百年的宅邸,最后沦落为荒烟漫草残墙断壁。4年来我和我的团队寻访了不下200个村落,经过与当地村民漫长的协商,共租下6栋值得并急需修复的古宅。他们大多在罕为人知的偏远古村,宅子年久失修却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年我时常觉得时间紧迫,我们的努力远远赶不上老宅消失的速度,平均每天,婺源就有将近2栋老宅消失。我希望更多有志于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人们,能加入到我们最美乡村的共同建设中,让传统文化不再是遗产,而是你我都可以融入其中的寻常生活,让人和人之间不再意味着风险和防范,而是洋溢着友善和热情。

让婺源,这个中国最美乡村成为我们现实中的精神家园。

这条回乡的路很漫长,但是方向对了,不怕路远。

我们当时为什么会从婺源这个地方开始?坦率讲,到婺源待了10年,我依然认为婺源如果从景观的视觉冲击力、震撼力来讲,其实也不过如此。但是他却是在其中生活非常舒服的一个场景。包括婺源的民风也还是非常的淳朴,婺源的文化底蕴也非常深厚。

婺源除了我们所熟知的油菜花和古村古建之外,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比如板凳龙,每年过年的时候很多的村落都会舞板凳龙,全村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在传统古村落里面,怀着对未来的期望祝福,热热闹闹的聚在一起,一起狂欢。还有耕读渔樵、油纸伞、打铁、箍桶、竹编、制茶等等。

所以余秋雨有一篇文章讲婺源写道:青山还是那样诚恳,绿水还是那样纯净,炊烟还是那样朴素,菜花还是那样坦荡,一切仍然归于寻常生态,而这种寻常生态,正是全部智慧的终点。我觉得说得非常好,再加上婺源知名度也很高,从地理位置来讲周边是江浙沪闽等发达的地方。从市场的预期来讲也是挺好的,而且交通也预期得以更好的改善。


我们从2011年的2月24日九思堂开工祭祖开始,一直到现在,这是我们一个基本的历程。10年修复了9栋老宅,开了6栋民宿,还有一栋徽墨工坊。我们最近的一栋宅子叫留耕堂,去年底基本上完工的,今年正式的开业。

九思堂是我们最早的一栋宅子,和我还挺有缘分的。它始建于1902年,我本科就读的东南大学,建校也是1902年,而且东大在历史上有一任校长叫江谦,他就是婺源人,而且九思堂也是江姓的一个宅子,很多缘分凑到一起。


继志堂,是一个墨商的宅子,祖上也是一代大家叫詹汇川,汇川公的墨品在故宫里面现在也有留存。也是非常有缘分,它是我们到婺源来看到的第一栋宅子。当时宅子里面还有一位老人家住,身体也不太好。她担心自己可能不久于人世,所以也希望在家里面寿终正寝,再加上那个时候也不知道我们是什么来历,生怕我们到时候巧取豪夺,把他们家的祖宅拿走,所以当时他们没有同意。直到两年后看见我们在九思堂做的,也了解我们为人之后,再加上老人家身体也越来越好了,于是在2013年的时候,我们租下了继志堂,14年3月份改造开业。

继志堂还有更深层次的缘分。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叫吴成继,他做了30多年的徽墨。我也把成继兄邀请到这里,来恢复婺源这边的传统制墨的工艺。成继兄的名字有一个继字,我叫吴志轩,有一个志字。我们俩的名字里面各用一个字就叫继志堂,而且是墨商的宅子,所以有时候想真的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再说云何堂,是在婺源县清华镇梅泽村,其他宅子都是原有老宅的名字,但是云何堂是我们给它起的,因为真的不知道它以前叫什么名字。这宅子是一个新中式的禅意空间的定位。

刚才讲九思堂、继志堂,九思堂是以这种乡土生活作为主题。继志堂是以笔墨纸砚为代表的雅致生活作为主题。云何堂我就想做一个禅意的空间,更加会去强调自我的觉知和修行的氛围。所以就取了金刚经里面的“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婺源的徽墨,实际上到了90年代,随着婺源墨厂倒闭,就没有人在大规模生产了。继志堂开业的时候,就在继志堂里面找了一个很小的空间,把制墨工艺当中少数环节在里面展现出来,让大家去感受。

但那个地方的确太小了,所以我们在2015年的时候又在村子里面找了一栋叫务本堂的老宅子作为规模工坊,虽然是徽墨工坊,但是也兼具笔、纸、砚,还包括拓印。婺源在笔墨纸砚方面都是有文化遗存的。


虹关历史上有80多家墨号,其中有40多家墨号的墨品,现在在故宫里面有留存。2015年我们维修了务本堂,这件事情其实在我们团队当中也有很多的争议,因为从经济上来讲,我们是得不偿失的。

虹关村还不太为人所知,是一个很偏远的地方,所以这边的游客尤其是中高端的度假的客人并不多。光靠民宿来支撑这样的工坊,是远远支撑不起来的。但是我觉得徽墨文化才是虹关村的根基与核心。如果没有徽墨文化,那么虹关村可能就混同于成千上万个中国传统村落当中,但它有了徽墨文化之后,它就会成为成千上万个古村落当中独一无二的一个。


留耕堂是我们最新开业的民宿,也是目前为止我们体量最大的,宅子的设计风格用传统和现代的手法相互结合,做了一些新的尝试。

除了古宅民宿之外,我们还有徽舍和农园,徽舍是一栋婺源70年代的民房,农园是当时我们也想到在乡村一定要和农耕相结合,所以请村民们去种。现在在婺源,也有好些家以生态农业作为主打的合作社或者主题民宿。

在2012年底的时候,婺源县政府就以九思堂模式来命名我们做的事情。到现在已经有上百栋的古宅,以九思堂模式得以保护和开发利用起来。我们也上过七八次中央电视台,还有像人民日报、新华网、江西卫视等等很多媒体。我们讲的第一个阶段就是本土文化生活度假的阶段。到了2016、17年左右,随着婺源古宅民宿越来越多,我们一开始所去提供的一些本土文化生活体验的内容,在各个民宿之间也越来越多。我自己也随着在婺源的时间越来越长,对婺源的感觉也在慢慢发生变化。这里不仅仅是我创业的地方,也不仅仅是我生活的地方,它其实是我现实中的精神家园。

我们同样也面临着几个问题:第一,类似徽墨这种乡土文化的保护;第二,很多村子越来越空心化,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你才能热闹起来;再有一个就是我们个人的精神家园的构建。

这三个问题,其实它也是一环扣一环的,如果我们能够把一个很好的乡土文化保护下来,它就有了相应的内容,能够去发展相关的文创产业、生态农业、旅游度假行业。这样空心村就有可能得到复兴,空心村人多了之后,他又能够提供更多的生活体验,让城市人群在乡村得以实现自己的精神家园。有了精神家园之后,我们会进一步去保护这些乡土文化,所以我们希望能够去尝试进入这样一个循环。

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思考,尚逸轩存在的价值是什么?除了我们寻找到自己的生活以外,我们还希望能够为社会做出一点贡献。

很早以前我就接触到社会企业的概念,就是把社会价值和商业模式能够很好的结合起来,我觉得对于尚逸轩来讲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所以我们确定了我们作为社会企业的使命和10年目标——打造本土生活家园,复兴传统文化村落,并且提出一个目标叫“十百千万”。 

十百千万的意思是,我们希望在未来十年复兴十项传统文化,活化百栋老宅,另外扶持千名村民在乡创业,通过我们做的这些事情,让他们能够在自己的家乡有一份还不错的收入,把他们留在自己的家乡。最后是万名家园共建者,我们也深深的知道光靠自己的力量太过薄弱了,我们只有去把这种生活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同时对乡村有一点点帮助,能够让善心善念影响更多的人,吸引更多人关注传统文化村落,所以我们也希望能够在未来十年找到万名家园共建者。

到底怎么样去做家园共建,我觉得有三个方面是我们很重要的方法体系。

第一,一定要深度挖掘本土文化生活。尤其是它独特稀缺的文化元素和体验内容。只有把这些内容打造出来,才能够去和其他古村古镇形成比较鲜明的差异。一旦形成了鲜明的差异化之后,别人想再代替你就很不容易了。差异化定位,是一个立身之本。

第二,要把原住民纳入到整个产业的生态系统当中,谋求共同的发展。我一直认为原住民才是最真实最重要的本土文化生活的传承的群体,而且也是度假客人度假体验的一个主要的影响力量。让他们能够做出贡献,同时又能够参与到利益分配当中,获得更好的回报。只有这样的话,我觉得才能够使得这些古村落得以在保护、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前提之下,进入一个健康持续的良性发展轨道。

第三,构建合作共同体,除了政府、民宿或者乡建的企业或组织或个人、村民之外,我们要形成一个更大范围的具备更多能力、更多资源的合作共同体。因为一个古村落的发展,它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发展,还有文化、社会、环境各个方面必须要齐头并进。所以我们要尽可能把各种有意义的资源和力量集聚在这一个点上面,一个村落才可能有一个持续良性的发展。

合作共同体有两点前提条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就是自身的差异化定位,第二个是整体的系统性融合。总而言之,就是纵向差异化和横向融合性。

我非常期待未来通过同行的努力,通过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婺源真正能够成为一个度假乃至旅居的目的地。人们一想到婺源,会想到那种丰富多彩的有趣有益的这样的一种生活体验内容,和一些值得交往的村民,包括我们这些新婺源人。

今年是我们来婺源的第10年了,我自己也已经44岁了,也许我们会再做20年,30年,我相信总会越来越趋近于我们的理想,让我们能够看到这些传统文化村落再次复兴,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找到自己心目中的精神家园,实现自己向往的生活,这是我们这样的一个追求和想法,所以也非常欢迎各位朋友的话能够来婺源,能够参与到我们这样的一个乡村共建当中来。谢谢各位!

(演讲者:吴志轩,婺源抢救最美乡村计划发起人)


来源:人民文旅

责任编辑:杨琪

本文章版权归人民日报人民文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人民日报人民文旅】遵循行业规范,所有转载稿件均已标注作者及来源,不代表本站观点;原创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本站观点;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获得转载授权后请注明作者以及来源为“人民日报人民文旅”,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投稿可能会经过编辑修改或补充。

编辑: 人民文旅
审核: 人民文旅
评论
请先 登录 后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
人民文旅融媒体平台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