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关精神放光芒
人民文旅 2021-09-28 郭峰

生锈的铁锤、边缘破裂的鼎锅、卷边的铁瓢;

“大关第一田”“血田”“火烧田”“老少田”;

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先进党支部、全国精神文明村镇、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

…………

贵州省罗甸县大关精神陈列室里,一件件静默无声的珍贵图片、文献、文物资料,将30多年前,大关村劈石造田的那段可歌可泣的岁月再现在参观者眼前。

1983年,大关村党支部书记何元亮,与党员李必先,村民李必兴,干了一件村里史无前例的大事——劈石造田!原因很简单也很无奈:村民世世代代被困在石漠化严重的石山里,全村找不到一块超过10平方米的自然平整地,没有一块水田,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

苦熬不如苦干!三人铆足了劲,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锤一锤,一点一点,坚定地劈石造田。

大关村水稻丰收(罗甸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74岁的李必兴老人,对当年开田的情景记忆犹新,“大关太苦了,我们太想有水田能吃大米饭了。没有钱买炸药,我们就抱来柴火在石头上烧,等石头烧烫了就用冷水泼,顺着炸出来的裂缝一点一点撬。为了造田,大家卖了生蛋的老母鸡,买来钢钎大锤,恨不得早点开出田。”

春到茶山喜采茶(通讯员 卢桃 摄)

李必兴的儿子、45岁的李祖军说:“我还记得小时候,一起床就跟着大人去山上开田,然后回家吃早饭,再跑着去学校上学。那时候,村里男人抡大锤,女人掌钢钎,老人小孩砌石抠土。有一年,大年三十,我们一家人开田到太阳落坡,才回家煮年夜饭。”

罗甸县龙坪镇大关村(通讯员 刘文俊 摄)

就这样苦干12年,曾经没有一块水田的大关,硬是被村民用双手开出了1000多亩水田,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

1996年11月1日,时任国务委员陈俊生率国家机关有关部委到大关村考察,并为大关题词:“向大关村学习,苦干、实干致富。”

1996年12月23日,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广泛开展学大关活动的决定》;

1997年2月16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载《大关村苦干12年挖掉穷根》,称大关精神“不仅战争年代需要,和平时期同样需要;不仅贫困地区需要,富裕地区同样需要;不仅农村需要,城市各行各业同样需要。”

中国天眼(通讯员 杨清亮 摄)

从此,苦干实干、坚韧不拔、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大关精神被全国各地熟知、被各族人民学习,激励着大家奋进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大关精神的发源地罗甸,人们在大关精神的感召下,艰苦奋斗,打造理想家园。

罗甸县木引镇移民安置点(通讯员 刘文俊 摄)

“脱贫攻坚一线虽然艰苦,但跟我的父辈能劈山造田比起来不算什么,我愿意为罗甸打赢脱贫攻坚战做点事!”2018年,时任罗甸县木引镇党委委员、副镇长的李祖军积极响应贵州省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令号角的吹响,走上了脱贫攻坚驻村工作岗位。他先后在木引镇纳猛村、高山村驻村,直到当地打赢脱贫攻坚战。

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航拍图(通讯员 刘文俊 摄)

和李祖军一样,罗甸、黔南干部群众,发扬大关精神,在黔南大地上,用苦干实干、坚韧不拔、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罗甸提前一年脱贫出列、黔南在全省三个自治州中率先实现所有贫困县“摘帽”、“中国天眼”建成运行,探寻宇宙成果丰硕……

清水河大桥(通讯员 甘晗轩 摄)

如今,在大关那段可歌可泣的岁月已经过去,但“苦干实干、坚韧不拔、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大关精神却在黔南人的血液里流淌,激励着黔南在未来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梁晓琳

编辑: 人民文旅
审核: 人民文旅
评论
请先 登录 后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
人民文旅融媒体平台

+1

-1